邓中夏与邓恩铭:不惜惟我身先死 后继频频慰九泉

2019-07-28 4324 0
作者: 冯资荣 来源: 红歌会网

屏幕快照 2019-07-28 下午7.03.37.jpg

  邓恩铭,原名恩明,字仲尧,1901年1月5日出身于贵州省荔波县水堡寨,水族。因地下工作需要,曾化名黄伯云、丁友民、佑民、又铭、又明等。他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建党初期第一个少数民族党员。

  1913年邓恩铭入读六年制的小学“荔泉书院”,在该校思想进步教师的启蒙下,初步接触到一些民主思想。因家庭贫困,无力支付学费,1917年8月,邓恩铭离乡远赴山东,投奔任益都知县的二叔黄泽沛(本名邓国谨,从小过继黄姓为嗣)。翌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

  在济南求学期间,耳闻目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罪恶行径,邓恩铭开始阅读《新青年》、《国民》等进步刊物,追求新思想与新文化。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齐鲁大地,唤醒了这个水族爱国青年,他逐渐认识到埋头书斋是无法救国的。他经常与同学到街头演讲,深得同学夸赞,当选为校学生自治会的出版部长,主编校刊,由此结识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王尽美。他与王尽美组织济南学生罢课运动,向山东督军和省长请愿,迫使他们答应向北京政府表达山东各界群众提出的收回主权、严惩国贼等4项要求。

 

15ca08cfa8876373052744.jpg

  1920年11月21日,邓恩铭与王尽美联络进步青年学生,在济南成立了进步团体“励新学会”,出版了以介绍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的《励新》半月刊。邓恩铭经常在《励新》半月刊上发表文章,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旧礼教、旧教育等社会现状。他在《灾民的我见》一文中说,“我们为什么终年的劳动,一般军阀、官僚、政客、资本家,终年的安乐?”“他们的衣食住一切都是他们的吗?不是,是我们一般苦同胞的”,“那么我们就永远应该受他们的支配吗?要知道,若再不设法子来对待他们这一般豺狼似的军阀、官僚、政客、资本家,以后就没有我们苦人过的日子了!”

  是年夏,邓恩铭与王尽美等人在励新学会的基础上,在济南教育会门前挂起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的牌子,每周组织成员阅读马列著作和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的进步书刊。他与王尽美逐渐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换。

  1921年7月,邓恩铭与王尽美来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住进了博文女校。他俩的房间,正好与邓中夏隔壁。邓中夏虽然不是这次会议的代表,但是受李大钊的委托,参与了大会前期的筹备工作。他与毛泽东、李达是多年的好友,与陈公博是北大的同届同学。邓恩铭第一次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却无暇去游览街景。他从与会的代表口中得知,邓中夏就是《国民》《劳动音》等杂志的主编,是“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的领导者,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他像个小弟弟般围着邓中夏问这问那。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