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主义者的“历史感、斗争感和幽默感”——在纪念寒春诞辰100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我的心目中,寒春、阳早的名字、与白求恩一道,是跟新中国和人类解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这些杰出国际主义者的伟大情怀和在中国所做的重要贡献,生动诠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性关联,使我每次看到天安门城楼上那句“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口号时,都心潮澎湃,铭记新中国的国际主义立国初心。
在中国人民所熟知的国际主义者中,寒春这位曾参与美国原子弹研究的年轻核物理学家的选择,尤其令人敬佩。她是国际和平的使者、人类良知与正义的代表、个体自主性、坚韧性与创造力的象征。她是一位“干哪行、专哪行、爱哪行”的真正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一位充满集体主义精神的奋斗者,一位“把个人爱好与人民的需要融为一体”的实干家。她更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仰者。她让人相信,跨越种族、国家、阶级、性别鸿沟的人类团结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能让人把实现个体价值、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和献身人类解放事业的目标融合在一起。
今天,寒春为之贡献了一腔热血和一生智慧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然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危机,也催生了一个民族主义和孤立主义盛行的时代。更令人担忧的是,针对中国的“新冷战”威胁,让一个因新冠疫情和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而更需要国际合作的世界,充满了不稳定性。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加意识到寒春所代表的国际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我们也更深刻地体会到,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漩涡中践行国际主义,就更需要周道远在《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书中所总结的寒春和阳早的那种“历史感,斗争感和幽默感”。
“历史感”:这源于他们作为彻底的国际主义者对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规律的认识;来源于他们通过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成为一项事业的一份子和“作为全世界人民的一部分参与共同事业的伟大感觉”;来源于他们对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尊重和信任。当然,任何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何况在一个生产力落后的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威胁与胁迫中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因此,历史感还意味着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前进道路中不可避免的失误,甚至“进一步,退两步”的反复和失败。
“斗争感”:寒春的一生,是全方位投入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运动的一生。她与帝国主义斗争,为世界和平而斗争;她积极投身生产斗争与科技创新;她通过大字报和漫画,为了更加平等与民主的社会生活而斗争;她为了性别平等,敢于向周恩来总理提出意见,认为不该把自己称为“阳早夫人”;她还在灵魂深处与自己那些不尊重群众主体性的言行和工作方法进行斗争,使自己成为一个不仅生活在“物的世界”,而且生活在“人的世界”的更加纯粹的、更加与群众融为一体的人。她是一个既参与了20世纪影响世界走势的伟大反帝斗争,又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进行着碎微斗争的战士;她更没有因为中国在市场化转型中出现的负面现象而放弃信仰和停止斗争——尽管她不得不调整斗争的场域与奋斗的目标。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