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革命家小传|钢铁领袖·斯大林:结局及篇末总结
1920年的“九大”基本确立了斯大林“二号人物”的地位。从1921年开始直到1925年列宁去世,所有事情都在加强和巩固他的权力:三年国内战争使苏俄面临着急迫的发展经济的任务,此时更需要坚强领导和实干能力,这正是斯大林所擅长的;战争结束后的政治危机使得苏俄政府被迫实行“新经济政策”阶段,继布列斯特和约之后,现实主义再次狠狠地压倒了理想主义;托洛茨基、布哈林等党内反对派挑起了一系列超出正常限度的争论,加深了高层的分裂,要求一位务实、坚定、强有力的领导人出来主持局面。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从此,他登上了国家权力的最高峰。他将继承列宁的事业,继续领导苏联。
本文为《俄国革命家小传|钢铁领袖·斯大林》连载之二十二
中篇·中央委员斯大林(1912-1924)
11
结局及篇末总结
1920年的“九大”基本确立了斯大林作为党内“二号人物”的地位。而从1921年开始,直到1925年列宁去世,期间发生的所有事情几乎都在加强和巩固他的权力:
首先,三年国内战争及之前的帝国主义大战已使此时的苏俄经济极其残破,工农业的产量比起战前大大减少,俄国面临着非常急迫的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至少要使工农业生产尽快恢复到战前水平)。比起理论和口号,此时更需要坚强领导和实干能力——这正是斯大林所擅长的。
第二,内战时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大多数农民和一部分工人的强烈不满,由此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城乡居民对布尔什维克党的信任达到最低点,农民暴动和骚乱再次遍及全俄各省。甚至“革命老区”喀琅施塔得也发生了水兵起义,并打出了“政权归苏维埃,不归党派!”的口号[1]。政治危机使得苏俄政府被迫调整国内政策,结束“战时共产主义”,进入向小农及私有制让步的“新经济政策”阶段——这是一次意义极重大的妥协,它意味着,苏俄不但暂时放弃了向外积极输出革命的扩张战略[2],连国内的革命进程都在向后退却。继布列斯特和约之后,现实主义再次狠狠地压倒了理想主义。
此外,托洛茨基、布哈林等党内反对派在这一时期向中央多数派(列宁、斯大林等人)挑起了一系列超出正常限度的争论,加深了高层的分裂,并使本已十分艰难的国内形势更趋恶化。例如,从1920年11月开始到1921年3月结束的“工会问题”大讨论(托洛茨基因不满中央多数派的工会政策而挑起,提出“整刷工会”论,并发表反对派纲领。在托洛茨基反对派外,还出现了以施略普尼柯夫为首的“工人反对派”、以萨普龙诺夫为首的“民主集中派”,以布哈林为首的“缓冲派”,分别从不同角度反对多数派的政策)[3]。又如,从1923年10月开始到1924年1月结束的“民主问题”大讨论(同样由托洛茨基挑起,向中央多数派直接发难,并发表了反对派纲领)[4]。反对派的频繁活动促使列宁更加依赖站在自己身边的斯大林,而乱糟糟的党内情势也要求一位务实、坚定、强有力的领导人出来主持局面、清理乱象。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