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子明:萨尔浒战役——中美霸权更迭的开篇
明万历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19年的那个春天,面对满清的迅速崛起,明朝皇帝发动盟友们,并调集四路大军出出征进行遏制,大清随即被迫进行防守反击。
大清的努尔哈赤在极为劣势的情况下,通过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连破明朝四路大军,最终赢得了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打不开?点这里>>>
萨尔浒战役是明朝与大清在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也是明清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战之后,之前韬光养晦的大清,正式成为了大明的心腹之患。
这场著名的如修罗场一般的血战,清军只有6万多人,而明朝调集了近12万大军,其差别,相当于如今中美GDP之差。但是,明军将12万人分做四路,每一路平均不到3万人,就使得每一次局部战场上,清军反而是明军的两倍多。
萨尔浒战役清军的胜利,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1914年英国工程师兰彻斯特发明的《兰彻斯特方程》,也许能给一个很有趣的答案。
兰彻斯特方程的微积分方程是α[M^2- m(t)^2]=β[N^2- n(t)^2],嗯,看起来有点复杂。
但是用中国话通俗来说就是:部队的战斗力,是部队数量的二次方。
譬如说,在单兵战斗力相同的情况下,如果红军的数量是蓝军的2倍,那么红军战斗力就是蓝军的4倍,如果红军的数量是蓝军的3被,那么红军战斗力就是蓝军的9倍。反过来说,如果蓝军单兵战斗力是红军的4倍,那么红军需要2倍于蓝军的部队才能打成平手。
这点,在玩很多电脑游戏的时候会有直观的感受,就是如果兵力相当,会拼的双方全军覆没,但是如果集中对方两倍兵力,打赢后战损会很低。其原理,就是优势的兵力输出更高,会在前几轮的攻击中,大幅降低对方的战斗力,因此集结的兵力越多,战损越低。
在兰彻斯特方程精算下来,假设红军6000人和蓝军12000人交战,蓝军被分割成四个3000人轮流作战,那么第一战,红军6000人将以损失804人的代价全歼蓝军第一组3000人,剩下的红军5196人再以损失954人的代价全歼蓝军第二组3000人.....
所以呢,通过兰彻斯特方程可以算出来,当一支部队是战力是对方单一部队两倍的时候,他可以连续战胜四只这样的部队,正好从数学上解释了萨尔浒战役中,大清为什么凭借六万人能够战胜总兵力接近十二万的明朝四路大军。
扯完数学,我们来看历史。
战术层面,二战中德军闪电战模式,则是兰彻斯特方程最完美的解读,只要集中优势兵力,就没有突破不了的一个单点,因此二战后,各国逐渐也都选择把精锐的装甲部队集中到一起使用。
而把兰彻斯特方程层面再提升到战略层面,当年盟军诺曼底登陆的时候,让著名的巴顿将军在北非度假,吸引了大量的德军在法国南方布防,结果盟军主力在艾森豪威尔的带领下,在法国北方的诺曼底登陆,凭借集中优势兵力,打赢了分兵两路驻守的德军。
如果更进一步,从国家战争潜力的角度来看,二战时,德意志人口是8000万,恰巧是法兰西人口4000万的两倍,所以单兵战力相近的德国战胜法国并非意料之外。而苏联1.6亿人口,又恰巧是德国的两倍,因此当美国和英国将苏联部队武装起来之后,苏德单兵战力相近之后,红军的钢铁洪流自然就能够推到柏林城下。
当然,用兰彻斯特方程统计争潜力统计的前提,还有外交的作用,德国入侵法国时,跟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反击德国的时候,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都避免了两面分兵作战。
同样,二战时中国的4亿人口,是日本的4倍,因此,一方面,只要苏美供应武器和装备,中方的战争潜力最高就能达到日本的16倍(这点由美国武装的中国远征军的战绩验证了),另一方面,即使美苏不向中国提供武器和援助,在日本深入中国内陆之后,其优势的兵力势必分散,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处处变成了以少打多的局面。
而这两个方面,一个是蒋介石抗战坚持到底的底气所在,一个是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底气所在。因此,这也决定了老蒋总是想办法把英美拖进来,而老毛总是想办法独立自主的建立敌后根据地。
一个数学方程能扯这么多,有点意思吧?
而将兰彻斯特方程的逻辑反过来看,就是组建联盟的效应,譬如AB组成联军,那么联军的战斗力就是二次方的增长,相比于与敌人C之间的单独作战,AB联军的战损就会特别低。
因此,联盟越大,其实力也就越强,就能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因此也就有了二战之后,北约和华约两个超强的联合体。而同样,超级大国也喜欢把其他的超级大国搞肢解。
譬如一战时期的奥地利帝国和奥特曼帝国,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列强,原本应该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结果两场世界大战,一个被肢解成为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一个被分裂成土耳其、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阿曼、也门、埃及、利比亚、突尼斯.....
两个曾经的超级大国,被分拆之后,成为的那么多国家,如今没有一个在世界上有强大影响力。
这点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经济层面也是如此,以奥地利帝国为例,如果不分解,其农产品、矿业资源和石油产量均位列欧洲第一,国内仅一家斯柯达兵工厂的产能吊打英伦三岛。同样,不拆分的奥斯曼帝国更是垄断了全球四分之三以上的石油,将成为一个超级的欧佩克。
而以苏联为代表,联合体一旦解散之后,平均实力均会下降,譬如朝鲜在90年代因经互会解散导致了大饥荒。其实这点,从企业的角度,各种托拉斯和卡尔特组织也能够证明。
因此,大国总是喜欢把有竞争能力的其他大国进行分拆,无论是英国主导的印巴分治以及肢解阿拉伯国家,还是美苏主张的共产党国民党划江而治,甚至南北韩、南北越(以及拆出柬埔寨和老挝)、东西德。
超级玩家们把竞争对手拆分的越小,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以指数级的下降,与自身对抗的可能性就越小。而一旦合并之后爆发的潜力则非常夸张,譬如东西德合并之后成为了欧盟的火车头,南北越合并之后一度挑战中国。
所以,二战之后,作为世界霸主的美国,一直都在想尽办法拆分竞争对手,从分裂阿拉伯国家,到肢解苏联,再到阻挠中日韩自贸区,以及如今拉着英国分裂欧盟。
其中的原理很简单,越分裂,其实力和对抗能力越是指数级的下降,一个分裂的全球政治,一贯都是最符合全球霸主利益的。
打不开?点这里>>>
所以长远来看,美国时不时的重返中东,拉着英国在欧盟内部捣乱,以及经常主动帮助日本更换首相和让半岛问题激化,都是维护美国利益的必要手段之一。
而同样,无论是欧洲各国急于成立欧盟,还是解决半岛问题让中日韩自贸区成立大市场,实际上都是霸权之外,在兰彻斯特方程之下,各国政治经济内在驱动力所导致。只要在全球进行吸血的美国不干涉,在利益的驱动之下,这些区域利益共同体都会自发的形成。
所以,回过头再看如今的这场特朗普上台后的全球战略,中东的叙利亚和伊朗核问题问题上,让中国俄罗斯伊朗三国在世界岛上进一步团结;在半岛问题上让朝韩联合了起来;而这一场全球贸易战,更是让中日、中印,以及原本四分五裂的欧盟,又特么的重新走到了一起。
所以,从大国博弈和兰彻斯特方程的角度,再回头看这次中美贸易战之中,中方的态度,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我们一方面就是抻着美国一直打下去,都逼得美国团队主动来华了,另一方面,则是选择通过开放市场与日韩印新以及欧盟进行深度的合作。
因此,如果政事堂推测没错的话,在这场全球贸易战之下,我们正在把握特朗普上台后宝贵的战略机遇期,整合外交关系。
嗯,说了半天的兰彻斯特方程,感觉帮这英国哥们吹了半天的牛逼,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之前,中国的军事家孙武就通过文字将兰彻斯特方程写了出来: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中,当兵力比敌人少的时候,建议主动坚守要塞,利用地形优势逼迫敌人分拨攻击,形成局部优势;当双方实力差距过大时,就赶紧撒腿跑,像当年红军打老蒋的时候,靠运动战寻机歼敌。
而当兵力处于优势的时候,则给出了三套方案,如果战力是对方两倍,可以主动追着对方打决战;如果战力是对方五倍,可以分兵两路进攻;如果战力是对方十倍的时候,可以四面包围。
而兵力相当的时候,则是想办法让对方分兵,然后各个击破。
说白了,孙子的意思,就是通过谋略,保持每一路的部队都是对方的两倍以上,这样就可以未战而利于不败之地。
当年,大清的努尔哈赤,就是靠着这个套路,以只有一半的兵力,击败了各自为战的明朝大军。
如今,特朗普贸易谈判团队的这批人,背后有着美国各大利益集团的利益,论起来,其实力就像中美之间的GDP之比一样,是我们的两倍,正面交锋被会碾压,绝不可能是对手。
但是这批人,就像当年朱总理带着去美国谈WTO的团队一样,都是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所以,就像政事堂之前文章推测的,这次谈判我们会把不同的利益集团分开,部分领域绝口不谈。
而谈的领域,我们也会是一个一个谈,绝不一起谈,利用不同利益集团的勾心斗角和不同的利益需求,实现当年萨尔浒战役时的各个击破。
此战之后,之前韬光养晦的大清,正式成为了大明的心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