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下背影:聊聊斩获“茅盾文学”大奖的一位上将军

2021-03-17
作者: 湘下背影 来源: 红歌会网

  【一】

  中共百年历史,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其实是很有意思的,若说您感到干枯乏味,“那是讲课人的责任,不怪您老人家……”。

  话说自毛教员始建军后,历史上我军猛将如云,灿若星河,其中军政皆优者不少。十大元帅中,林彪历来是很讲政治的,号“政治挂帅”,有韬略,能掐会算的,还有有刘帅、罗帅、叶帅,元帅以下有陈赓、萧华、黄克诚、罗瑞卿、邓华诸。另外,还应加上后未授军衔的李先念,及早逝的关向应、方志敏、刘志丹等。

  其中的萧克、何长工则属儒将。

  有意思的是,俩老一生颇有相似之处:

  一是俩人都是湖南人,皆活得很长,萧克生于1907年,活了102岁,何长工生于1900年,活了87岁,可谓年高德劭,最后都任了中顾委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副国级标准。

  二是俩人先前都是正经八儿的读书人,后不约而同投笔从戎,同时上了井冈山,隶属红四军,可谓起点高,进步快,根正苗红,乃教员嫡系中的嫡系,骨干中的骨干喔!

  三是同心同德,努力打仗,一起从湖南打出,出生入死,声名鹤起,不久皆升到了红军军长这一级。到了长征前夕,都为红军军团级以上主要将领,一位是红六军团长,一位是红九军团政委。1949年后,都改行做过蛮长一段时间——技术性部门领导工作。一个是农垦部萧副部长,一个是地质部李副部长。同属那种有房有车有待遇就是没权的高级首长。

  四是俩人都办过军校,都任过军事学院首长,分别唤萧院长和何院长,故中央对他们的评价都有——“军事教育家”之誉。

  这里补充一点,有人说,若何长工时没离开部队从事地方工作,可授上将以上衔,这是完全有道理的,因为何部长有大将甚至于元帅的资历。

  一个字眼,皆人杰中的高人!

  【二】

  下面要讲讲俩仁兄揪心的事儿了。

  那是1929年的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那场著名的如何政治建军争论上,已是红军初创时的主要军事将领,红四军军委委员、第一师二团党代表的何长工,支持了一度与教员建军原则相左的一方——朱德陈毅。教员后来曾伤心地回忆过:“那次会议,跟我上了山的人反对了我,另一些人倒是支持了我。”时跟随毛教员的曾志如此回忆道,“我们一行人灰头土脸的下了山,连日常驮用的马匹都让人给收了上去”。教员说的正是何长工、萧克等,而仅有罗荣桓,以及跟随朱德上井冈的林 彪等少数人支持了教员的建军思想。

  那时的罗、林俩元帅早讲政治了,当晚,林团长还忙中拨兀,与日后的伟大领袖写了封亲笔信,说,“你个人提出离开前委的意见,我非常不赞同。……你不应离开前委。我希望你以后应你有决心来纠正一切同志的错误思想”,并热情鼓励对方不要消极,云云。

  直到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即古田会议),毛教员才重新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

  后有人津津有味道,林含沙射影攻击朱总,散布对朱的流言蜚语,“捞到了政治上的第一桶金”,这是不符合基本历史事实的。

  “风起于青萍之末”,下面要说的是,让教员感觉已不堪重负,但也远未发展到“记恨”的红军青年将领萧克,和他亲自让改了名的“长工”(原名何坤),到了1935年,三大方面军长征草地会师,张国焘大概这时凭借实力,野心勃勃,便多有怪论,以拉拢红一、二方面军高级将领,可怜已是红六军团军团长的萧克,红九军团政委的何长工,学习欠缺,认识不高,不幸“中弹”,且受党内张大军阀蛊惑,意志和党性不是那么坚强(据黄火青等回忆,“何长工却公然支持张国焘南下,跳得很凶,甚至还喊出了‘打倒毛XX’,‘拥护张主席’的口号”),差点儿……这回的何、萧俩仁兄,宛若七年前在古田那场景般,偶染痼疾,以至“同病相怜”。

  党史上的这桩大事儿,按教员后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的说法:“是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

  【三】

  还是回到萧克上来说。按理,在1929年单单支持了朱德,这还不是主席不喜欢萧克的主要原因。但从萧克的回忆录来看,时为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对红四方面军很有好感,对张国焘本人也没甚么微词,而张国焘本人在回忆录中也对萧克表示赞赏。萧克并对一方面军突然离开四方面军北上表示了不解,对张国焘的拉拢和“南下”,作了“不表态的表态”(萧克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有能力的人也不能保证做对每一件事。

  到了解放初,一直在大军区副职原地踏步的萧克,做了上将级军训总监部部长,何长工成了地质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从理论上说,千辛万苦进了城,只要稳步前进,也无大碍,可常说,若人走运时,挡都挡不住,反之亦然。在那1958年春,一夜间,军内卷起了一场反“教条主义”的狂风,萧克忽地卷入并应声跌板!有抵触、不深刻?按时军委秘书长黄大将的话说是“不服?再开会,重新升温批”。于是批了不短的时间,黯然离了军队,后在老战友王震手下做了一名农垦部副部长的干干;何部长呢,在稍晚些的文革前夕,被领袖亲自点名,靠了边站!

  可怜俩人年岁日渐增大,官越做越小,像了一对标准的“难兄难弟”。

  直到1972年后,时来运转,俩人才得以复出,萧克和何长工,一个为军政大学校长,一个为副校长,改开后,一个是军事学院院长,一个是副院长。

  【四】

  说萧克是儒将,这让湘下先生不由想起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幕:啰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欢声笑语,在萧老前辈的故乡——也是湘下先生从前的生活过地方,人们由衷地浮起一脸的自豪感,正在隆重庆祝萧老将军——一举斩获第三届茅盾长篇小说荣誉奖!

  这不,赫然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高高悬挂的大红标语——“隆重庆祝我县两人荣获茅盾长篇小说文学奖”,这提醒着人们,一个南方的偏塞小县,已有两人获得了著名的茅盾长篇小说文学奖。高兴之余,连罕见的茅台酒都亮了出来。

  从当时言,也名副其实,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含金量,远不是后来的获奖作品能比肩的。不是么?让这小地方的人自豪的——1982第一届茅盾长篇文学奖,有古华先生的《芙蓉镇》,萧克将军的《浴血罗霄》已是1988年的第三届了,噢嗬,原来他们两人竟是同一个县的,相隔不过两里多地!只不过一位已是著名的专业作家,一位仍是在职著名将军。

  真不简单呀!第一届奖仅有六部作品,其中就有姚雪垠的鸿篇巨作《李自成》;第三届只有五部,其中就有路遥的旷世力作《平凡的世界》,萧克获的是这届的荣誉奖,我的娘哇!啧啧啧。

  因此,这被誉为“当今最高文学奖的茅盾文学奖梅开三度”颁奖会上,八十高龄的将军和当代作家刘白羽、路遥等一起走上了文学的领奖台,此事被列为当时文坛一大盛事,著名作家夏衍称为“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上一部奇书”。1991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前胡总书记在读完小说《浴血罗霄》后,曾经赋诗——

  寂寞沙场百战身,青史盛留李广名。

  夜度将军罗霄曲,清香伴我到天明。

  据说,萧老将军的小说拢共写了整整半个世纪,从三十岁到八十岁,他发誓要写作一部像苏联式的《铁流》,最初是在长征路上酝酿,到抗战烽火起,有时一写就是深夜,让关向应政委打趣地笑曰:“老萧,你要不当兵,准会去搞文艺工作。”呵呵,写小说写到了如此份上了……

  【五】

  写了小说 ,获了大奖,活了百岁过一的的萧老将军后仍愤而不平,叽叽喳喳个不停,如“毛泽东有时说话不算数”等,颇有“山中无老虎,此地俺作主”之嫌,其实就是抱怨毛教员待他这个早年任过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他薄了些儿嘛——1955年才闹了个状元上将当当,又在1958年的“军事教条主义”风波中倒了霉,被撸了国防部副部长兼军训部部长职,转业去了农垦部,成了同为上将之王震的手下……殊不知,主整他们的正是时任国防部长的某大将军,及背后闪烁的另一个人。

  依他老人家自个所说的,历史上“三次站错了队倒霉”,可作为一高级将领,能没有政治大方向和敏感性?不好如此等同于一般士兵百姓吧?

  近来,站错队,这词儿很响,很流行,什么叫“站错队”?在一个宏大的历史时期,一个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不好如此站错队吧?

  当然,萧上将还有比别的人都高明的地方那就是能活,这显然是和他乐观霍达的人生态度显然分不开。到后来,能称的上是红军时期我军高级将领的就剩下过百岁的萧上将一个了,并且,在众多的开国将军中,他也是唯一写过长篇小说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将军。仅从这点上讲,萧上将已经跨过了所有同时代的人。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