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蕾:“一二九”运动,父亲革命生涯的指路明灯

2022-12-09 2882 0
作者: 熊蕾 来源: 红色文化网

  原编者按: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有幸邀请到了“一二九”运动的亲历者、中共情报英雄熊向晖的女儿熊蕾,为我们讲述“一二九”和“一二九”之后的清华往事。“一二九”之前的清华,尽管有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的探索,但同庚子赔款、清华基金一样,被列强强加于身的耻辱烙印始终刺痛着国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二九”之后的清华。这个地方是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在日寇铁骑的重重包围下,她竟然燃起一盏指路明灯,指引了一位又一位的中国青年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只有这个组织才能带领四万万中国人民走出一条民族解放、独立与富强的中国道路,才能与时俱进地带领中华民族跨越重重深渊,实现民族突围。

  对于父亲熊向晖来说,“一二九”运动不仅仅是一场席卷全国的抗日救亡爱国学生运动,更是他找到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的指路明灯。

  一、寻找共产党

  20世纪30年代的“全家福”。后排右二为熊向晖

  “一二九”运动发生时,我父亲正在江苏省立南京中学读高三,时年16岁。

  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是当时全省最好的中学。由于南京是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中学也荟萃了来自不同省份的优秀学子。父亲的同届同学中,就有来自浙江瑞安的曾联松,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的设计者;还有和他一样来自安徽滁州的陆元九,他后来成为新中国的航天科技专家、两院院士。

  父亲在南京中学高中部的学习成绩优异。他们这一级学生1936年毕业时,出过一本纪念册,收录了他们在校期间的代表作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语及临别赠言。其中一位杨承栋同学这样描述父亲:“明敏的头脑,干练的才能!在功课上,获得全级最高的Marks(分数);在年龄上,是全级最小的数字——十七。”

  这位杨承栋比我父亲年长两岁,后来改名许立群,新中国成立以后担任过中宣部常务副部长。

  父亲不仅学习成绩出众,而且热心社会公益活动。他是这一级学生会的代表,也是纪念册编委会的委员。为了顺利出好纪念册,他们还发起了募捐活动,父亲兼任募捐委员会的委员,很是活跃。

  南京中学的校园宁静幽雅,但是当时的中国却风雨飘摇。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沈阳,至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3000万中国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而此时的国民党政府奉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消极抗战,面对日益猖獗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嚣张气焰,几乎无所作为。

查看余下8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