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遇罗克之死


  遇罗克,男,1942年5月生于北京,1959年从北京65中毕业,因父亲是右派分子,遇罗克两次参加高考虽成绩优异,但均未被高校录取,后在北京人民机器厂做学徒工,似乎还担任过代课老师。

  1966年2月13日,遇罗克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和机械唯物论进行斗争的时候到了》,对姚文元批判海瑞提出异议。“文革”爆发后,于1967年1月18日发表了著名的《出身论》,批判血统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该文被广泛传播、影响巨大。1967年4月14日,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公开批评《出身论》。1968年1月5日遇罗克被捕,被扣上“大造反革命舆论”、“思想反动透顶”等罪名。1970年3月5日,在“一打三反”运动中被处决,时年27岁。1979年11月被北京中级人民法院平反。

  多年来,遇罗克被塑造成惨遭迫害的“年轻的殉道者”“思想犯罪第一人”,某些人拼命挖掘“遇罗克遇难的历史意义”,试图将他打造成传播西方价值观的工具。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因为《出身论》,有的说是因为反对姚文元批判《海瑞罢官》,有的说是因为“私藏手榴弹”,还有的说是因为戚本禹批判。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呢?

  一、反驳姚文元的文章类似于学术争鸣

  遇罗克1966年2月13日在《文汇报》上发文《和机械唯物论进行斗争的时候到了》,反对姚文元将海瑞说的一无是处,有人说这是他被害的主因。

  但通读原文,感觉遇罗克在文中摆事实讲道理,写得非常中肯,语调也很平和,似乎是在与姚文元搞学术争鸣。与包括领导干部、专家教授在内的高层人士进行争鸣,在“文革”前稀松平常,如北大校长马寅初的学生可以写大字报、登报批驳他的观点,马寅初也能以同样的方式反驳学生,不算什么石破惊天的大事,加上遇罗克的文章仅是众多争鸣文章中的一篇,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上,影响力不大,因此,姚文元很可能从未注意到该文,即便看到,也没必要没精力做出回应,更不可能报复遇罗克,而且,如果姚文元真的想加害遇罗克,就不应该等到1968年1月,而是在该文发表不久,最多拖到“文革”初期,但遇罗克2年后才被捕的事实证明遇罗克并非因姚文元落难。有人在文革结束后抛出这段故事,仅是想混淆视听而已。

  二、遇罗克是造反派和中央文革的同路人

  遇罗克最受瞩目的,莫过于他1967年1月发表《出身论》。他在文中坚决支持“造反”及江青、陈伯达等文革领导人,反对谭立夫等“红五类”提出的以“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为主要观点的“血统论”,批评谭立夫“经济上受害吗?困难时期他大吃荷兰炼乳;政治上受害吗?思想那么反动还入了党,哪一点象受过委屈的公子哥儿?”,揭批“北京市中学红卫兵某负责人,他竟有男女秘书各二人、司机一人,此外还有小汽车、摩托车、手表、照相机、录音机等”等反常现象,并呼吁“一切受压迫的革命青年,起来勇敢战斗吧!”,该文发表不久就在北京和全国引起轰动。

查看余下7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3条)

大家都在看

1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