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史考证】斯大林时代农民的生活是怎样的?
其实,集体农庄的生活水平分为如下两个阶段:
1.一五计划(1929-1933)期间。
这时农业没有完成工业化,没有用化肥与拖拉机武装起来,所以这时的集体农庄农民生活水平较差。
2.二五计划(1938)之后。
这时农村工业化已经完成,农业反哺工业农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了。
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光用一五计划期间农民的遭遇,却不讲二五计划后苏联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这是别有用心的。
我们以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集体农庄的农民收入为例。
——————
1.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是怎么构成的:能拿多少钱?
让我们先来看一张图,这是苏联的解密档案。
来源:解密档案
这张图看不懂?没关系,我们来研究一下。
1953年,集体农庄的收入是5127,在这5127中,主要分为五大块:
(1)国家补贴(给你发的奖金)
(2)自留地收入(卖给国家的粮食来赚钱)
(3)农庄分红(吃集体农庄的利息)
(4)工资(国家给你发的死工资,铁饭碗)
(5)其他收入(比如去银行拿到的利息,上菜市场当小贩赚外快)
其中的大头是(3)农庄分红,占据35%;其次才是(4)死工资,占据22%。这两项占据了集体农庄农民的57%,将近60%。
国家补贴、自留地、与其他收入这三项占据总收入的40%。
同志们,不要小看这一点,这一点有许多别有用心的人做手脚,他们恶毒的只算农民的(4)死工资,那个占80%的收入却排除在外,不把他们计算在内,来塑造苏联农村居民“贫穷”的假象。
比如下面这篇文章就是的。
文章略。
实际上苏联农民的收入并不局限于集体农庄发放的工资,甚至集体农庄的工资在农民的收入中只占较小的一部分(只有20%)。
他们说什么“靠这种收入,一个人养一只鸡都难”,“那段时期的苏联农民半数穷苦、半数赤贫——有政府公文为证”。
这就是不顾历史现实的“别有用心”。
真是无聊的dinner话术。
2.集体农庄农民的消费问题:生活水平怎么样?
2.1.苏联农民的开支情况(花什么)
还是要引用一张图,与上面这个是姐妹花。
苏联农民的总支出是5053,其中的支出分为如下几个大块:
(1)各种农业开支(买种子,买牲畜)
(2)日用开支(买衣服,买家具)
(3)食品开支(买面包,买水果,买蔬菜)
(4)其他支出(筹资办学校,办医院,办酒馆,搞水利,租用拖拉机,还贷还债——类似我国的蚂蚁金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