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先义同志《从浩亮去世谈谈关于样板戏问题》一文有感

2021-12-28
作者: 佛兰次小区 来源: 红歌会网

  陈先义同志《从浩亮去世谈谈关于样板戏问题》一文是篇难得的好文章,深刻阐释了样板戏的产生过程及其对待样板戏应持的文化态度,主题突出,述事生动,观点鲜明。

  样板戏脱胎于京剧。作为京剧,对于实现大众文化,保存文化珍宝,升华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历史功绩是功高至伟的。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没有戏曲和没有京剧都是不可想象的。

  戏曲产生于元代,她的产生既见证也促成了中国千年文化之变局。这便是使元以前历数千年的文牍的贵族化文化有了走向人民大众的动机并开始走向人民大众。没有这一变局,那么,中国文化就永远只能是诗词歌赋。就不可能有新的发展。鲁迅先生说,诗到唐就已做尽了。要知道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发展便走到了尽头。戏曲的伟大作用便是促使文化的大众化,一旦达成大众文化,那么,文化就如一滴水融落到了大海,有了永不干涸的永恒的生命。实现这一文化跃变的正是京剧。

  京剧是戏曲发展的顶峰,成熟于晚清。她仿佛是上天对吾华的钟爱,在中国风雨飘摇的危难之时派来的拯救中国的天使。京剧到来的那一刻,便使中华文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老百姓不但喜闻乐见,而且都能神气活现地传唱,戏台上的京剧,很快便会在街头巷尾,村野人家唱开。

  这是京剧了不起的地方,怎么对她给予文化意义上的高评价都不为过。因为,正是京剧赋予文化的大众化,在国家衰亡到无力保护民族自己文化的时候,以脸谱、戏装、腔词、台步、念白和锣鼓等形式抢救和保护了大批有价值的文化珍宝,把它们化作形式主义的形而上学播洒到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由此避开了工业文明的坚船利炮和滚滚浓烟的伤害,又使其在民族的瀚海心田中质朴无华地生长和酝酿,给予了民族文化完好无缺的保护和传承,使国家有能力整理和发掘自己民族文化的时候,转身便可以《打虎上山》。

  京剧之所以能通达大众文化,在于她自身的声学、美学、文学、绘制、舞蹈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哲学思想,实现了传统戏曲的嬗变。这种继承发展,最终使戏曲摆脱了文化的贵族化,进入了民众的生活。这一进入的结果便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变得具体——既表现为脸谱的明确针砭,也表现为舞台全部表达内容的明确褒贬。京剧亮出来的所有东西都是明明白白的,一点也不含糊晦涩。这是京剧的文化品性。

  京剧的文化品性,体现、重塑和激发了民族爱憎分明的品格。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为了民族气节,拒绝日本人的重金厚禄蓄须息影。《白毛女》等除恶扬善的剧目在延安、在解放区的上演,立即使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群众誓死砸碎吃人的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战斗意志与天齐。

  京剧的文化个性其实就是“君子个性”,也因此而为共产党人喜爱,解放后还把京剧立为国粹。毛泽东主席特别喜欢京剧,但凡便是京剧的文化品格特别合伟人口味之故。重庆谈判期间,老蒋请主席看戏,主席点的是《打渔杀家》,这是一部革命戏,讲的是阮小七反抗渔霸的斗争故事。此剧一点,天下尽知共产党人的政治取向。天下百姓也有底了,帮谁斗谁,不言而喻。

  也正是因为共产党慧眼识珠,不但使京剧的价值得到了最大发挥,也使京剧自身得到了革命性的发展。“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共产党人和京剧都是这样,注定共产党人对京剧情有独钟。于是,样板戏的产生有了充要条件。

  样板戏以文化的敏锐和嗅觉适时肩负起了京剧革命的使命,把原先的京剧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一结果,便是真切地记载和弘扬了一个时代的精气神。

  在共产党人手里,样板戏不但将旧京剧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组成的生旦净末丑的角色行当涂抹在面孔上的脂粉擦得一干二净,角色也换成了喜儿,杨子荣,郭建光等工农兵形象,舞台表现的也都是人们眼前的事,伴奏则一改一把京胡伴全场的“小家子气”,大胆引入了西洋乐伴奏,立即使京剧的声乐这一重要表现方式大气磅礴。由此一来,京剧的品性进一步得到了彰显,京剧的教化功能随之空前提升,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无穷的潜质,让人民群众登上了掌握自己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历史舞台,在不长的时间里实现了救亡图存,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让屈辱百年的中华民族从国际政治经济的边缘走向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样板戏不但瓦解了旧京剧里一个个阻挡时代发展的精英符号,也唤醒和建立了一个伟大时代的意识形态;不但生动阐释了一个衰亡民族的文化复兴应该走“礼失求诸野”的道路,也点亮了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无往不胜的政治智慧,找到和践行了文化的生命在于唤醒、顺应和引导人民群众的精神要求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陈先义同志在文章中说:“我们因为政治的原因,却很少从文艺发展的学术角度去认真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而是因为政治话题伤及所有人,我们自己创造的许多最优秀的东西现在也弃之如敝,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文化发展史上的极大遗憾”。可谓入木三分。

  如果不以政治斗争的一时成败而“因人废言”,样板戏无疑是文化艺术发展的至今无人能及的一座高山,我们不应该对样板戏冷眼相待或视而不见,弃若敝屣那就更不应该了。这样做只能证明我们的愚蠢,也会让我们成为历史的笑料。因为,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样板戏最终会被历史老人青睐,发出耀眼我光芒。对于敬仰文化的人们,不管别人如何评价,都会由衷感叹样板戏那伟大的文化革命带来的耀世光华!历史也一定会想起为之披肝沥胆,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的人。

  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发展能焕发民族的活力,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上的长久性支持,对待文化,我们应该让她肩负起育人育世,引领未来的抱负。

  事实上,文化的发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个人、几个人或者某个团队就能完成的。文化的发展常常是几代人几个时代共同奋斗的结果。就样板戏来看,也不是某个政治人物的功劳,更不能因为某个政治人物参与了组织领导工作而全盘否定样板戏。这样做,既是对文化发展的孤陋寡闻和肤浅之举,也是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艰辛的轻蔑。对此,陈先义同志在文章是也作了间接的阐述。

  在我们看来,陈先义同志的文章不乏独到深刻之处,在如何对待样板戏上,不乏醒世明目的见解。我们之所以专门附议,也是为了珍惜我们的文化和文化发展,为了我们和我们的文化行稳致远。

  《陈先义:从浩亮去世谈谈关于样板戏问题》原文

  浩亮是谁?对于80、90后出生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但是,对于50后60后的一代人来说,这却是铭刻于心的历史,他伴随着这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浩亮,姓钱名浩梁,中国最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扮演者。作为杰出的戏剧艺术家,他的名字不仅曾经出现在戏剧舞台上,而且在那个年代,常常出现在国家和党的重大庆典的主要代表团成员名单上,比如国庆佳节,党的代表会议等等。

  几天以前,80余岁的钱浩梁去世了,作为从哪个年代过来的人,曾经被他昂扬浑厚有力的唱腔熏陶过、感动过、并且模仿过他、学习过他,对他赞佩有加的一代人,无不感到十分悲痛。随之,网络上关于他演《红灯记》时那极其优美的唱腔唱段,包括其它京剧如《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沙家浜》以及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等,被称为“样板戏”的唱段,在网络视频开始广泛流行。人们突然发现,原来我们的戏剧曾经有过足以称为高峰的那段美好时光。

  “样板戏”三个字,谁都知道,这几乎在今天成了一个敏感词,因为它连接的是一个敏感年代。

  其实,如果从唯物主义的观念来看待这个问题和这段历史,一切问题和疑问便可以迎刃而解。

  想一想这个特殊时代,我们确实有过失误,但是我们也确实产生过诸如“两弹一星”那样足以让我们的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的看家重器,而且还为诸如屠呦呦那样杰出的科学家及其一些重点科学项目的产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按照某些观点,这些成就产生于那个年代,我们便可以对这些成就忽略不计或者不必提起了吗?我看这根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那一代杰出领袖的领导下,比如世界大国关系、中美建交、三个世界的划分等等,都是那个年代那一代领导人的卓越创造。

  没有那个对世界格局的驾驭和杰出成就,我们后来的改革便无从谈起。正如我们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是一个整体,在这问题上我们要力避历史虚无主义。

  与“两弹一星”等重大科学成就一样,我们在文化建设上也并非一无是处,其中对京剧的改造和发展,特别现实主义题材的示范作用的一批剧目的推出,便是有京剧有史以来最为杰出的也是最伟大的成就。

  今天因为特殊的原因,我们很少人用客观的唯物主义的态度来评价几部被称为样板戏的戏了。其实,作为艺术业内人士,还是心里非常明白的,我就亲自听过多位在当今中国京剧界享有盛望的老京剧艺术家评价过这个问题,说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剧目,可以说无论唱词唱腔、结构及人物塑造,都是京剧产生以来的一个绝对高峰。

  特别是《杜鹃山》这样的戏,可以说美到了极致,达到了京剧艺术史上的经典要求,是历史上大多数传统旧戏无法比拟的。

  但是,我们因为政治的原因,却很少从文艺发展的学术角度去认真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而是因为政治话题伤及所有人,我们自己创造的许多最优秀的东西现在也弃之如敝,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文化发展史上的极大遗憾。

  比如,我们的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为什么今天在欧洲受到空前热烈的高度评价,享有巨大赞誉,而在我们国内却置若罔闻,这就是一个很不实事求是的现像。

  我敢这样说,今天如果那个职业京剧团在舞台再现当年的“样板戏”,一定会得到空前热烈的好评。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当年毛泽东主席就说过类似的话,认为样板戏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它集中了那个年代中国艺术家一批高端人才的艺术创造和艰辛劳动,我们不能因为某某参与了领导和创作,后来他犯了错误,就把本属于大家集体智慧的劳动成果而一概否定,这是反科学的态度,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公道说,中国京剧艺术的改革和创新,也被称为文艺革命,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倡导和领导的文化思想革命。

  往前推,早在1944年1月,毛主席在延安看了评剧《逼上梁山》以后,便立即给编剧杨绍萱、齐燕铭写信,提出了“旧剧革命”这个重大的思想艺术话题。他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划时代的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

  我们可以断定,毛主席写这封信时,是十分兴奋的,对旧剧革命寄于了极大希望。也就从这时为起点,毛泽东主席开始了20余年对戏剧改革的极大关注,并且从五十年代末开始,毛泽东一改自己不怎么爱看戏的习惯,频频光顾剧场,表示了对现代戏的支持。

  在毛泽东看来,旧戏要开新生面,根本的是内容问题,人民已经当家作主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舞台的情况必须结束,要让人民成为舞台真正的主人。要让创造历史的劳动者成为艺术的表现对象。正是毛泽东这个主导思想的引导,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一大批表现现实题材的一批京剧陆续登场。

  有些意见并且非常具体,比如现代京剧《沙家浜》1964年以《芦荡火种》剧名在北京演出时,毛泽东不仅观看了演出而且提出三点具体意见,他说,胡传魁、阿庆嫂、刁德一这几个人物刻画的好,新四军形象不够好。第二,演出到最后可以开打,这样有利于表现人民的斗争生活。第三剧名太拗口,不如叫《沙家浜》或者《芦苇荡》。

  正是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意见,剧名后来改成了《沙家浜》。剧作家根据毛主席意见,重新打磨剧本,不仅是阿庆嫂戏里掩护沙奶奶脱险更加出彩,而且增加了“奔袭”“突破”“聚歼”三场战斗戏,最后成为现在的红色经典。

  对现代革命京剧《智取威虎山》,毛主席则亲自改写唱词。毛主席在看了《智取威虎山》以后说,他很喜欢杨子荣这个人物,但关于打虎上山这段唱词他又不同意见,原词唱道:“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天换人间”。毛泽东主席说,这句词唱的好,但有一个字要改,改为“迎来春色换人间”好。

  按照毛主席的意见改了以后,味道完全不一样了。春天确实太直白了,而春色就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空间。类似毛泽东主席为京剧改写唱词和唱段的故事,有很多很多。

  1964年,著名作家知侠的小说改编为京剧《红嫂》,在北戴河为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演出,毛主席看了非常高兴,他说,不仅要演成戏,还可以改编成电影,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做新的沂蒙红嫂。这部戏他夸奖说“玲珑剔透”。但也提出改动意见,他特别强调,《红嫂》“熬鸡汤”一场戏开始用的是四平调转慢板转快三眼,他说,不用四平调,要用二黄慢板,为什么呢?因为传统文戏四平调还是小家碧玉风格,二黄慢板则表现大家气派的人物,我认为还是二黄慢板好。

  毛主席如此精确而内行的点评,对艺术家是非常大的鼓舞。

  正是毛泽东主席对艺术的这样一种倡导,对全国艺术家们是极大的鞭策和鼓舞,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积极性,因此大批的现代革命京剧形成了京剧史上的一个创作高潮。

  后来,在毛主席去世后,有很不公道也很不客观的评论说,八亿人民八部戏,这是非常极端的语言,也不符合那个时代的历史事实。因为那时各地的现代京剧已经有数十部之多。就样板戏这个提法本身来说,并无什么错误。

  那是到了1966年12月26日,正逢毛泽东主席生日,八个剧目首次在京集中推出,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其实那是各地都有各地的现代京剧,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以此为始,媒体和舆论便开始有了“样板戏”这样一个提法,不管主持这项工作的人后来出现怎样的情况,我们无可怀疑的是,这些堪称文艺典范和京剧艺术高峰的创作,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倡导下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广大艺术工作者共同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的结晶。也是京剧历史上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峰期。

  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谈话中也说到,京剧艺术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是京剧艺术界的同志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共同劳动成果。

  我们还可以这样假设,如果京剧发展到了新社会,还是让帝王将相占据舞台,假使没有现代新戏去代替老的陈旧内容,几十年上百年依然在唱那几段旧戏,那么京剧不可能在全国解放以后持之以恒的传承下去。

  京剧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如果没有与时代同步的新内容,那么京剧的持续发展必然成为一句空话。特别在今天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新情况下,京剧的生存更加受到资本的左右。

  有一个现像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从上个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主席去世以后,在我们的京剧舞台上,你看到过有一部两部能让群众记得住的名字的京剧吗?没有。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了。如果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却在哪儿一味批评所谓“八亿人民八部戏”,这也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毛泽东主席关于让劳动者占领舞台的艺术主张,应该是京剧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剧种,一门艺术,如果不能歌颂创造历史的人民大众,人民不能成为历史的和艺术的主人,那么这种艺术是没有未来的,是没有出路的。

  我们深深怀念革命现代京剧发展的那个辉煌时代,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历史已经必将继续证明,进入新中国以后,中国京剧艺术发展最好的硕果累累的时期,正是我们曾经经历的那个时期。

  那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中国文艺工作者自觉行动的时期,那是艺术按照艺术规律发展的时期,那是历史创造者成为舞台主人的时期,在毛泽东离开我们44年,他的祭日到来之际,我们深深怀念他着力倡导的结束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舞台、让人民大众成为舞台主人的思想,我们深深怀念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这才是中国文艺的真正的发展方向。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这才是中国文艺的真正的发展方向。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