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家布拉莫尔:用数据和事实评价中国集体农业
导 语
近四十年来,很多人为中国集体农业盖棺定论,这一定论在今天以各种各样的“常识”、“据说”、“好像”、个人经历的形式存在,成为很多人不假思索的思维定式。
英国经济学家布拉莫尔(Chris Bramall)毕生从事中国农村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在他2009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发展》(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这本书中,“集体农业”这一章多方位地评价了毛时代集体经济的成就和不足,以翔实的数据进行论证,但并不简单地迷信数据,而是对各类数据背后的方法论和技术处理都有清醒的认识和评价。
历史的经验已经一遍又一遍展现了小农作为小生产者,既吃苦耐劳、又单薄脆弱。生态社会主义农业需要解决小农的脆弱性问题,重新合作化、集体化。布拉莫尔的论述有助于我们破除对集体农业的成见,使我们虚心认真地对待毛时代集体经济的成就和问题。我们认为它应是关心中国农村发展道路同仁的必读之物。
作者|克里斯·布拉莫尔(Chris Bramall)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经济学教授,曾任英文刊物China Quarterly主编
译校 |中国农村读书小组
图片来源:网络
集体农业是毛泽东时代后期农村发展战略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根据列宁主义指导原则,希望能够通过“集体化”来动员农村中规模巨大的力量,以此促进增产,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同时,机械化的发展能够释放农村劳动力,让更多的人投身到中国迅速发展的工业部门中去。劳动力是中国农村的主要财富,而集体化的主要功能则是充分使用这项财富。本章讨论毛主义这一理想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
许多文献对集体化的描述非常消极。然而,即使最为严厉的批评者也认识到评估集体化表现的困难。困难之一便是:如何来衡量好坏?因果关系的问题更是棘手:是集体化本身制约了中国的农业发展,抑或是营运集体农业的方式存在问题?另外,集体农业被解散是否并不是因为本身不好,而是由于其它各种各样的原因?
一
农业生产的背景
20世纪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确保粮食安全。在这段时期,中国的发展历史在诸多方面寻找解决这个首要问题的途径。
原则上说,粮食安全可以通过大规模的进口来保证实现。然而,对中国来说,这从来就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在1949年之前,中国是一个粮食进口国。例如,大量的大米从暹罗(泰国)、越南北部(安南),甚至孟加拉和缅甸(Latham和Neal, 1983)进口到广东省。Lin(1997:46)提出在20世纪30年代,广东省约13%的消费是靠进口满足的;上海是另外一个重要的进口地。然而,由于国际政治局势很不稳定,国内运输网络不发达(例如,与法国大小相当的四川省在1949年以前没有铁路),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这些因素导致“依赖粮食进口”将是一个危险的国家战略。因此,即便在国民党时代,大米和小麦通常只占进口总量约5%,相当于占GDP不到5%(Feuerwerker, 1977:104-5)。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