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博物馆走过15年——2023的红五月

2023-05-21
作者: 王德志 来源: 皮村工友

  五月虽不是炎夏,却是象征火热的,象征革命的,象征抗争的,也是象征希望的时间,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马克思诞辰;阿根廷的五月自由之火;法国的五月革命;还有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这一系列节日无不让我们斗志昂扬,热血沸腾。正在电脑前梳理思绪当中,院里有人喊大声我的名字,赶紧迎出去。见到两位村里的认识的同志,拿着小本本站在门口等我,我还没有走到他们跟前:“房东签字了。”这句话就是意味着房东同意这里拆迁了,马路对面博物馆的外墙有人正在挥毫写着“拆除”,两个字流畅飘逸,应该是最近写了不少。楼上的另一只靴子落地了。

  这几年几次的拆迁因为口罩等原因没能进行,几经波折熬到了今天,周围的厂子已经拆地差不多了。轮到这边拆掉是迟早的事情,但是这一天真正来临的时候,难免心生感慨。

  大概接到通知的第三天我去博物馆琢磨如何整理,结果碰到从博物馆里走出来一支参观的队伍,是村里和乡里的领导,他们自己进去开灯自己参观的,村里的同志们都很熟悉了,村主任热情地跟我打着招呼,并且关心地问我有没有什么困难,如果有困难可以随时去找他。复杂的心情有了很大的慰藉,毕竟在一个村子生活快20年了。

  我返回去关灯,博物馆大厅映入眼帘,今天的物品和环境好像很陌生,感觉自己在用从没有过的视角和心情在注视它,疏于维护的展厅,斑驳的棚顶,坑洼的地面,错落有致的展品,记录新工人历史的文字和图片以及空气中弥漫的带有灰尘味道的潮气,都像是第一次遇到,算是被布莱希特间离了一下。

  我们的诗人小海说:“前段时间博物馆院里的花开得跟往年比格外艳,就感觉今年躲不过拆迁了。”花儿反常,小海说的并不是今年的花儿像红楼梦里贾母赏的花妖,那个是指反季节开花。这是应季开花就有点像回光返照似的。我们是唯物主义者,算是一个自我解嘲的安慰吧。

  2005年我们一伙人第一张音乐专辑的钱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办了“同心实验学校”,当时北京有几百所这样的学校解决着50多万流动儿童的上学问题,这些孩子的出路也是我们要探索的一个方向。

  皮村周边有很多养猪场,二手木材厂,菜园等很多流动人口聚集的区域,我们派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去宣传招生,做调研、访谈,领着孩子做活动排节目,最后艺术团做一次综合演出,后续再跟进相关工作,孩子们顺利成长成为我们的学生。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群众工作做得还是相当不错,而且很到位的。那个时候条件最差的是猪场,人住的房屋和猪舍挨着,很臭,我遇到过两次志愿者走到附近就实在受不了那个味道折返的。

  学校相对稳定后到了2008年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奥运会成功举办,劳动合同法出台,人大代表有了新工人的身影,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这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人口流动的30年,一直做工人文艺工作的我们想到了新工人群体的文化需要一个“根”,便想到了博物馆。所以说我的同志们一个个都是人才呢,说话好听,唱歌也不错,思路又清奇。“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将来。”这词多么地恰当。

  新工人群体是随着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应运而生的,积极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我们虽然有着几亿的庞大人口,却是典型的沉默大多数,以一个自在的阶级存在着,需要物质的改变也需要精神上的归属,如果长期地被动地吸收不属于自己阶层的文化,会像大风中的纸片被撕扯一样。生产自己的文化,认同自己的阶层,让劳动的本质回归,让劳动的价值得到尊重,建立工人阶级的主体性是我们为之工作的方向。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共分五个展厅,第一个大厅是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30年,工人在国家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关于新工人群体的点点滴滴以及重要政策的出台和典型的事件。

  第二个展厅是专门为女工设计的展厅,因为同样作为进城务工的人群,女性相对男性面临的困难和不公平会更突出,所以专门设置了这个展厅:里面有工厂大火幸存女工小英的身残志坚的故事,有徐芳大姐一边在街头摊煎饼一边进行诗歌创作的感人经历,还有始终离不开打工群体,不放弃为姐妹服务的的马小朵。

  第三个展厅是流动儿童的展厅,孩子是未来是希望,社会对待孩子的态度决定人类的命运。流动儿童的成长空间更是值得关注和记录;展厅里孩子画的画,图片里天真无邪的笑脸,被拆迁的学校,各个学校的校服都在记录着这个社会和孩子们的关系。

  儿童展厅局部

  第四个展厅主要介绍全国各地为工人提供服务的组织,这些机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权益服务和文化服务是主要的内容,这些也正是大多数工友实际面临的困难。

  第五个展厅是实物和主题展,主题展更会吸引人,比如“留不住的城市与回不去的乡村”这种现实的矛盾和精神上的撕扯一直是困扰大家的,也是其他在漂泊人群可以产生共鸣的展览。

  (温铁军老师跟我说“小伙子,不要迷失”,我说“必须的”)

  还有一个主题是中国女工的生命故事,吕途老师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工种,集结出版了一本书《中国新工人 女工传记》为了写好这本书,真正展现当代女工的面貌,吕途老师进工厂做流水线女工。几年下来一共写了三本关于中国新工人的系列书籍。被称为“新工人生命三部曲”。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不光是定义工人自主文化的载体,在现实中更是一个综合平台,我们在博物馆的基础上院子里先后建设了“新工人剧场”“工友影院”“工友图书室”并且得到了市里、区里和乡里文化部门的硬件软件支持。后来“公益商店”也开张了。院子中央晚上大家跳广场舞,南侧几张台球案子供大家银球飞舞不亦乐乎,调皮的孩童到处钻来蹦去。

  全国人大领导参观工友影院

  新工人剧场的社区文艺演出

  工友影院的电影放映

  新工人剧场正门

  同心互惠公益商店

  博物馆院内的工友图书室

  博物馆也是新工人文化沟通的桥梁,新工人化艺术节、新工人文化大奖赛、新公民儿童艺术节、打工春晚等各种工人文化的品牌活动在这里接连全国各地的工友文化作品,也通过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5年来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虽几经波折但未显疲态,迎来送往的人不好计数,国内的主流媒体做了特别多的正面积极报道,孙恒等同志各种奖项拿到手软,回看这些,并不是我们做得多好,我们只是恰好在需要的时间做了该做的事情,不小心成了典型,如果不关注皮村的我们,也会关注赵村李村的他们。只是这个时代需要记录,新工人需要发声。

  全国文化站站长培训班来访

  新工人艺术节台湾黑手乐队演出现场

  新公民儿童艺术节孩子们在表演

  新工人艺术节大家陆续来到会场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对2014年打工春晚的介绍

  2014年“皮村文学小组”我们在博物馆的办公室开班,今年也已经到了10个年头。双月刊《新工人文学》定期和大家见面,里面记录了工友的生活、工作当然还有文学创作的成长过程,大家开始日记都写不好到现在经常发表文章,非常励志和让人欣慰吧!以范雨素、苑伟为代表的工人作家们正式出版了两本书《劳动者的星辰》和《久别重逢》在中国的文化圈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关注,有了一隅之地。

  这些成绩离不开关注工人的文化人士,他们长期到皮村义务传授知识,遇到困难也会慷慨解囊。比如中央党校的刘忱、北京大学的张慧瑜,《小说选刊》杂志的李云雷,社科院大学的孟登迎、《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劳动关系学院的冯同庆、西元、黄灯、梁鸿……太多的老师了,说不完。

  皮村文学小组的双月刊和出版的两本书

  北京大学教师张慧瑜在给工友们上课

  这几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稳定的项目,博物馆的房租都是靠支持我们的师友每人一年出一万块钱成为我们理事的方法和向社会各界众筹来完成,一些理事连续几年支持,也是博物馆可以坚持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时候筹款需要半年的时间,还好房东知道这边的情况,比较通融,现在还欠着几万的房租,但是每次催要房租都会是让我心情紧张和压抑的时间。

  如今场地面临拆除,大势所趋不可避免。接下来博物馆的展品会临时存放起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再跟各位见面,那个时候我们应该可以不需要大家帮着出租金了。博物馆的综合功能会化整为零,工人的需求在我们的服务就在。我们的热情依旧,我们的理想依旧,我们会此志不渝。毛主席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今天的结束只是明天的开始,一切都会好的。一起加油!!!

  作为北漂15年才搬一次家,已经算是幸运了,不稳定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会显得更名副其实。所以我跟大家讲,可以遗憾但不要悲观,可以难过但不要停止脚步,这只是一站,我们的征程刚刚刚开始……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