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泉:中医大夫还有声音吗?
今天在微博看到一段视频,很是感慨。
这段视频是北京市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讲的一段话,笔者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视频的出处,应该是一个名为“大国良医医学人文垂范工程”的机构在2021年8月对刘清泉教授的采访。
原出处的视频打出来一个问题:“中医大夫还有声音吗?”
截取的这段视频中,刘清泉教授说:“我最关心的是中医人才问题,没有人你还能干事吗?很多西医的专家在跟我聊天的时候,说的一句话说得非常有意思——(他们说)我们不反对中医,我们非常喜欢中医,中医确实有它非常好的优势和特点,但是我们找不到中医大夫。全国注册真正中医大夫是60多万,西医大夫是600多万,相差10倍,中医大夫还有声音吗?这60多万大夫们,真正能掌握中医的能力的人,又不是说全部如此,所以说中医的人才是关键,人才问题培养以后,去哪啊?医院又这么少,他得有道场啊。三四百家三级甲等中医院,跟三四千家综合医院不包括专科医院来比,那你中医院培养人才没有基地。中医的人才是最大的问题,怎么去培养我们合格的标准的中医人才,实际上是我们面临最艰巨的任务。解放前培养的一批老中医,基本上都过世了。初期培养的这批老中医也90多岁了,所以说中医的人才面临着中间的断档,后续无人乏人,中药更是如此。”
刘清泉院长的这段话应该也戳中了现在中医药人以及普通人的痛点。
2020年武汉疫*情的时候,支援抗疫的中医医护人员4900余人,也只有支援抗疫的西医医护人员的十分之一左右,仅从数量来看,对比是十分悬殊的。另外,中医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医学,要成为一名好中医,是需要不断学习实践的,就像刘清泉教授说的,注册的中医大夫里面不全是真正掌握了中医能力的人,那么能坚持用中医思维中医方法治病救人的也就更少了。
知名中医肖相如教授也讲过,从人们现在的就医习惯和意愿来说,绝大部分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西医院。因为西医院数量多,规模大,设备好,在全国所有的地方,所有的行政区域,最好的医院基本都是西医院。从数量上来讲,西医院比中医院要多几十倍。比如一个县,最多有一所中医院,一般都条件较差,有的只是为了完成国家规定县里必须有中医院的任务,将一个很差的卫生院换个牌子而已,有名无实。实际上,城市里很多中医院为了生存,一样存在明显的“西化”现象,就算是三甲中医医院里,真中医又有多少呢?这就是客观条件,这些客观条件使绝大多数人就医的时候会首选西医院。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老百姓不容易找到好中医。这一点就太有感受了。当我们明知道中医药是非常优秀的医学,从理论上来讲中医药不仅可以治很多很多的常见疾病,可以治很多很多的疑难杂症(当然实践中也是如此),如若自己就医,愿意首选中医,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很可能找不到好的中医大夫,这是让人十分无奈的一种现状。经济发达一些的城市中,优质医疗资源也容易集中,找到好中医的概率大很多,但更多的小城市、县城、农村,就很难了。讲到这里,笔者又想起一些愿意“还医于民”的优秀的中医大夫们,内心对他们充满敬佩。
还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问题。刘清泉教授讲的是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去哪培养的问题,中医院培养人才没有基地,没有道场,这是个大问题。笔者关注的好些中医医生都感慨过,他们一起毕业的中医同学中,到现在还能够继续坚持中医药执业的都是凤毛麟角,一个班几十个同学能有几个都是不错的,而且他们还都是毕业于双一流的中医药院校。当时看到的时候就特别感慨,笔者还记得有数据统计,过去几十年,中医专业毕业的学生有几十万,可真正从事中医的人数不超过10%,这个比例太让人心酸。
从中医药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会用中医药看病的大有人在,后续培养仍然非常重要。但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就业导向。就像选择专业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人首要考虑的应该是这个专业毕业以后好不好找工作,能不能挣到钱,就是经济价值,而不是这个工作的社会价值。而医学、教师等本身具有一定的道德光环的职业也已经如此,这就是资本的腐蚀力量。但这不能怪到个体的身上,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得让医疗回归公益化,要依靠“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政策力量。
另外,我国还有很多民间中医大夫,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行医资格证,这是一个很大的限制。《中医药法》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让民间中医有一定的机会考证,变成合法行医,不过还是不够的。如果能把民间中医这部分力量安全有效地发展起来,中医药人队伍必将壮大不少。
看了刘清泉教授的这段话,确实很感慨,写下这些感慨,零零散散,并不全面,也不见得深刻,但却是真实感受。视频的评论区,也有很多网友的感慨,能看到有多年中医临床医生、有中医院校毕业学生、还有西转中的临床医生、更多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大家都在关心中医药的发展。
虽然还有很多问题和困难,但同时也还有很多希望。
中医药的发展需要这些声音!
【文/壬岷,本文原载于公众号“人民健康论坛”,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