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更加发展”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时刻——
“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回望来路,从积贫积弱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划出不断攀升的上扬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雄厚物质基础,在世界舞台上创造了伟大发展奇迹。
6月13日,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崔家庙镇前砖门村农民在麦田收获小麦。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眺望前路,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国经济巨轮正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劈波斩浪,向着民族复兴的胜利彼岸勇往直前。
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一条道路越走越宽
走进首钢京唐公司厂区,特大型高炉巍然耸立,炼钢转炉在“全自动一键式炼钢”程序设定下精准加料,自有码头成品库的无人天车精准运放钢卷……
这是首钢京唐公司园区(2019年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谁能想到,取得数千项科技成果,创下多项中国和世界第一纪录的首钢,在1948年全年产钢不足10万吨,还不够每家打一把菜刀。
从过去生产“面条儿钢”“螺纹钢”等低端建材,到现在生产家电板、汽车板等高端板材,首钢的“赶超”故事,正是新中国从追赶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伟大跨越的缩影。
这是7月1日凌晨拍摄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可曾记得,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是旧中国留下的连螺钉、火柴都要进口的烂摊子。当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断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共产党也解决不了。
谁能想到,如今的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能够制造世界上大多数工业产品,汽车、电脑在内的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这是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内的跨县易地搬迁安置区靖安新区(2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1953年至今,14个五年规划(计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中国经济划出的上扬线令世界惊叹——
1952年中国的GDP仅为679亿元,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10年突破40万亿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经济累计实际增长约189倍。
一粒粒粮食,关乎家与国。
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仅有2264亿斤。得益于深化农村改革,农业经济快速发展,70多年来中国粮食产量先后迈过11个千亿斤台阶,如今已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