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刀”风靡,“解压神器”还是“伤人利器”?
最近,在中小学生们中间,一款名为“萝卜刀”的玩具火了——上甩出鞘,下拉归鞘,伴随着机械结构的“啪嗒”声,刀刃收放自如。除了基础款,不少萝卜刀还有了“进化版”,出现了夜光萝卜刀、闪光萝卜刀、萝卜手指以及长达40厘米的超大号萝卜刀等,甚至还有萝卜刀枪、萝卜刀梳子。多家购物平台和学校附近的文具店内,萝卜刀的销量惊人,不少商品网络单月销量超10万。看似“平平无奇”的萝卜刀,为啥一夜之间成为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的统一“社交货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儿。
各种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对于萝卜刀的一夜风靡感觉不解。实际上,学生群体内的“流行”本来就是一件很难预测的事情。回忆起以前,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款新鲜玩意成为大家伙儿的“心头好”——古早时期的跳皮筋儿、丢沙包、5分钱两本的小人书;90年代的翻花绳、玩弹珠、红白机里吃蘑菇的“超级玛丽”;千禧年的街机游戏、芭比娃娃、椭圆机身中像素叠加的电子宠物……层出不穷的游戏与玩具,串联起童年时期亲密无间的友情与自由纯粹的欢乐,亦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漫漫人生长河中的治愈片段。在没有互联网加持的年代,身处校园内的孩子们总有一种“人传人”的高效默契,短时间内就能在天南海北实现审美等诸多方面的高度统一。
从心理学上看,“从众”是一种普遍现象,尤其对于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孩子们而言,周遭环境及伙伴的影响力更强。进入e时代,在短视频等推动下,萝卜刀们的流行更是势如破竹。抛出“萝卜刀”三个字,就能立刻打开孩子们的话匣子,比去年唱《孤勇者》还好使;有老师课间随机抽查小学生,在他们面前手一摊,每个人都老实掏出自己的萝卜刀。哪怕是自诩自律克制的成年人,也时常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全球首发、独家联名、盲盒潮流掏空了腰包、挖空了心思,更何况是涉世未深的中小学生们。在最热衷于游戏的童年时代追捧某种玩具、体验课余放松,本就无可厚非。但如今围绕萝卜刀,为何颇有争议?主要在对于其安全隐患的担忧以及是否会有传播暴力倾向的风险。
目前在市面上,萝卜刀的刀刃一般都是塑料钝头,上面标有“3岁+”的年龄标识,“武力值”不强;但也有不少版本的萝卜刀刀刃较薄,容易造成划伤,还有一些萝卜刀刀刃出鞘后长度较长,稍不留神容易甩伤他人。事实上,近期各地也发生了多起“萝卜刀伤人”事件。相比于萝卜刀可能造成的物理伤害,一些老师和家长更担心的则是萝卜刀背后可能含有的暴力元素。点开网络上的一些热门萝卜刀短视频,其中不乏传授玩法的内容。其中刺人玩法是主要的玩法之一,视频里的不少大人、小孩见物就戳。由此,一些家长生怕孩子间的玩乐演变为“兵器总动员”。对于忽然火起来的萝卜刀,首先要关注的,就应该是这些问题。
要知道,孩子们的游戏并非儿戏,对于儿童玩具安全的监管更不容忽视。一段时间以来,针对玩具存在的安全问题,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不久前,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23年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重点关注玩具产品化学危害、物理危害、可燃性危害等问题。为玩具上好“安全锁”,为孩子们上好“安全课”,才能让孩子们的玩具与游戏更为“有意思”“有意义”,在稚嫩的生命年华中,与更多欢乐美好相遇。
一个时代的儿童游戏文化可能会影响一代人的精神品质。选择合适的玩具,有益于儿童的智力发育和身心健康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出现的玩具更加精巧别致,带给孩子们更大的新奇感;而与此同时,家长们也普遍希望,玩具在带给孩子们快乐之外,能让孩子们从中收获更多健康向上的力量,也只有这样的玩具才能更持久,成为真正的经典与回忆。
从长远看,在孩子们的流行玩具谱系中,萝卜刀大概率也将会是“过眼云烟”。不过,围绕“萝卜刀”的争议倒是能够成为家长和学校普及安全知识的一个契机,在“不扫兴”的前提下,同孩子们“约法三章”,例如不能把萝卜刀带去学校、不攻击他人等,给孩子建立行为边界,在边界内享受玩耍的乐趣。
这正是:
一时风靡,风头无两,玩玩也无妨。
正向引导,监管到位,安全须保障。
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