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65篇数学论文涉嫌批量造假,丘成桐:“有人说数学圈纯净,其实抄袭现象一直存在”
丘成桐。摄影/本刊记者 刘震
本刊记者/李明子
6月15日,德国独立科学记者列昂尼德·施耐德在其主办的科学新闻网站For BetterScience上发布了中国数学领域涉嫌论文批量造假的报道。
通过施耐德与另两位学术打假人的梳理,目前共有65篇论文涉嫌造假,77位署名作者分别来自中国44所高校,其中既包括吉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985”“211”院校,也有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还有一位作者来自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建筑系。
近年来国内多个学术领域被曝出论文造假,但数学研究因容易被同行检验,一度被视为不太可能造假的学科。这次涉嫌批量造假的数学论文存在大量反复抄袭、伪造同行评议、虚构论文作者等问题,目前已有21篇被撤稿。
“有人说数学圈纯净,但其实抄袭的现象也一直存在,不是今天才有的,国内国外都有,不高明的人照单全收、整段抄袭,很容易被抓出来,手段高的把别人的想法拿来放进自己的文章,但专家一看就晓得,这是抄袭的。”菲尔兹奖得主、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分析说。
3名院长级人物牵涉其中
在这些问题论文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大数据学院讲师闫振海是最早被撤稿的作者之一。今年2月4日,数学期刊《差分方程进展》公布消息,撤回闫振海2015年在该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理由是与另外两篇文章出现“明显的内容重叠”,且一名外国通讯Beatriz Ychussie身份无法核实,论文中Beatriz所属的丹麦罗斯基勒大学表示“查无此人”。也就是说,这个名叫Beatriz的作者实为伪造,并不存在。
在65篇涉嫌造假的论文目录(下文简称“目录”)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频繁出现,共有15篇文章、9名作者,涉及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统计与大数据学院、会计学院等4个学院。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致电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学校已经在6月中旬的会议上内部通报了闫振海撤稿一事调查结论和处理决定,暂不对外公开。对于近期多位撤稿文章作者来自该校一事,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学校也是近两天才接到线索,目前正在开展调查。
撤稿论文作者中还有3名高校学院院长级人物,分别为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孙建国、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路勇、及河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李志强。
其中,孙建国的名字在目录中出现了7次,其中两篇论文已被撤稿。其中一篇于2017年发表在杂志《Boundary Value Problems》上的论文在今年1月被撤稿,主编撤稿意见显示,这篇文章与多篇其他作者的论文有重叠、有伪造同行评议的证据,且作者没有对这些疑问进行任何回复。这篇文章讨论了《调和函数的边界积分特性在最小调和优化上的一个新应用》,通讯作者薛高英(音译)来自浙江台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