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白鹿原》:一曲乡绅的挽歌


  【郭松民按】:著名作家陈忠实去世了,我们愿他安息。陈忠实的成名作是《白鹿原》,这部长篇小说获得了矛盾文学奖,也收获了颇多赞誉,不过在我看来,《白鹿原》最大的贡献,还是用横向的“家族斗争史”,取代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纵向的“阶级斗争史”。从此之后,这就成了讲述近代中国故事的主要方式。

  著名作家陈忠实的去世,也许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中国近代以来的大是大非问题,革命与反革命、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等等,在这种讲述方式中都消失不见了,只剩下一个家族内部或两个家族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两个有世仇的家族之间,偏偏有两个青年男女相爱之类的小烦恼。

  更重要的是,中国近代以来所取得的历史进步,在这种讲述方式中也完全消失不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变成了偷情、乱伦、仇杀以及毫无意义的动荡、混乱与“整人”的历史。

  我们真的是这样吗?

  文学应该带领读者触摸历史的本质,家族斗争取代阶级斗争,使我们距离历史的本质更远还是更近?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结论。

  陈忠实及其同时代作家的创作,是在八十年代面对西方的严重失败主义情绪中进行的,今天新一代的中国作家,应该超越这种失败主义情绪。

  陈忠实的去世,也许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2012年,根据《白鹿原》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笔者写了一篇影评。现在重发,以纪念陈忠实。

  《白鹿原》:一曲乡绅的挽歌

  根据陈忠实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白鹿原》,在艺术上是追求唯美的。实事求是地说,影片的影像非常瑰丽。其美学风格很接近第五代,饱和的色调、大块的色彩等,都是第五代惯用的美学风格。反复出现的金色麦浪更让观众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温暖感,也让人联想起陈凯歌和张艺谋早期的作品,如《黄土地》中覆压画面大半的黄土高原和《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高粱地。影片中对陕西方言的使用和对不伦情欲的展示,更让人想起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菊豆》等。此外,《白鹿原》的道具、服装和布景等技术部门的表现同样出色,不但从宏观上展现了关中乡村的历史众生相,而且难得的是把黑、脏、土做出了油画般的效果,不可否认,在准确还原当时乡土生活方面,《白鹿原》是近几年中国电影中的佼佼者。

  不过,从影片的故事主题来看,我觉得仍然没有跳出1980年代以来,电影和文学作品以解构“宏大叙事”,“告别革命”为鹄的的窠臼。影片截取了从清末到1938年的一段历史,这个期间,中国连续发生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始从甲午战败、八国联军入侵以来的谷底回升,但透过导演王全安的镜头,观众并没有看到这些轰轰烈烈的革命和救亡运动给白鹿村带来任何的进步或正面的变化,相反,人们只是看到这些运动带来了折腾和混乱,并最终导致白鹿村这座“乡绅伊甸园”的毁灭。

查看余下7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