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之:论“落后就要挨打”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结论性的话好像已成常识,如果常识即是公认,那么公认即是公理,公理即是真理,所以常识就等于真理了。但这推论的逻辑却是错误的,错在常识可以是公认,但公认却不全等于真理,还有一句话,可能有人忘记,或不愿承认,那就是“有时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当然“有时”的限定,就常让“公认”变成了真理,所以认识真理是很难的。
就以“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貌似真理的话说,如果说它还不是真理,只需列个反证就可以了。
这句结论主要来自中国近代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以来历次的对外战争失败的屈辱。那时我们确实是落后的,是落后的传统农业国,虽然经济总量(或者GDP)据说是世界第一,但没能保证它从对外战争中获胜,厉不厉害,看来跟GDP第一没关系。从晚清一直落后到抗日战争胜利。但这一百年里,从很多史料中不难发现中国在武器上并不太落后,以枪炮例,从洋务运动开始到大清over,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汉族重臣很在意欧洲最新枪炮问世,一有新式武器,他们的嗅觉是很灵敏的,必重金购买,湘军就装备了前装线膛步枪和12磅野战滑膛炮,一捌玖〇年购买了德国新型的克虏伯炮,但清廷对汉族大臣的顾忌,使这些汉臣不得不欺瞒清廷,不敢暴露自己的军队实力,但在曾李剿灭太平军捻军的战斗中,清军就整装了西方最新武器的洋枪队和常胜军,以全力剿灭“两匪”邀功,不过即使武器先进也还是几次败在了远远落后于他们的陈玉成部太平军的手下,是落后打了先进。
中国近代这段憋屈的历史,是赶在了中国封建社会对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时期,是农业社会的手工对抗工业社会的钢铁工厂,是落后对抗先进,结果是失败了,所以就因此而结论说“落后就要挨打”。这历史让中国人刻骨铭心,所以这结论就成了常识成了公认。
但落后真的就挨打吗?历史并不尽然。中国的古代历史往往有先进挨落后的打,周幽王就挨了犬戎的打,秦汉挨过匈奴的打,华夏挨了五胡二百年的打,北宋挨了女真金的打,南宋挨了蒙元的打,中原挨了满清的打,这都是先进的遭殃,落后的嚣张。
深究挨打的原因,不全在落后,而在不齐心不齐力,或者叫不团结,不团结再加落后,只有干挨打的份儿。
团结历来深受各朝代统治者忌讳,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古代的民专指平民百姓,或曰黔首,它是不包括士卿以上有等级的人的。中央集权制后,统治阶层对民的钳制和分治手段愈益成熟,使民众自己忌惮于聚集,本分地分散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分散在自己的私利上,故有王安石说:“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孙中山说:“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