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干强:西方经济学总把假象当作真理
把假象当作真理,这正是庸俗经济学的特征
——《论〈资本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及其现实指导价值》之五
何干强
二、《资本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方法论特征的揭示
(一)对经济形式认识的主观性
《资本论》对整个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紧紧抓住了它们在思维方法上的特征,这表现为主观性、表面性、片面性、虚伪性、欺骗性和辩护性。以下试作汇总性的简要梳理。先看资产阶级经济学对经济形式认识的主观性表现。
1.主观性的基本表现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的永恒的自然形式。这也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具有主观性的共同的思想方法。资产阶级经济学是用唯心史观认识经济现实的。包括李嘉图、斯密这样的古典经济学最优秀的代表,他们都“把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误认为是社会生产的永恒的自然形式”[1],因而他们不能意识到商品本身、商品的价值形式、货币及其职能形式、资本及其各种形式,它们作为一定的经济形式,都是历史的产物,都具有历史赋予的特殊规定性,并不是从来就有、永恒不变的。《资本论》用唯物史观揭示了商品、货币、资本、土地所有制和利润、利息、地租等各种收入的历史由来,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和发展趋势,这就彻底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永恒的自然形式”的主观性。资产阶级经济学既然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社会生产的永恒形式,也就把工资与利润的对立(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利润与地租的对立(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都视为社会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并始终论证资产阶级获得利润最大化的合理性,这显然是与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远存在相联系的。因此,这种主观性是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维护自身阶级利益紧密联系的。《资本论》在揭示资产阶级经济学思维方法主观性的基本表现之外,还揭示了如下多方面的主观性表现。
2.存在荒谬的主观假设。《资本论》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流行着一种法律拟制,认为每个人作为商品的买者都具有百科全书般的商品知识。”[2]这也是到如今仍在流行的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所谓市场中的“完全信息假设”。这种“假设”完全是主观臆造的。
3.把经济范畴看成是观念的产物。马克思指出,“货币形式只是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固定在一种商品上面的反映。”[3]交换过程给予转化为货币的那个商品,不是它的价值,而是它的特殊的价值形式。但是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则认为金银的价值是想象出来的;有人则认为货币是一种单纯符号,认为货币是观念的产物。这显然是主观猜测,是完全错误错误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