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竹:反思某些教科书式口头禅式的“常识性真理”


  常识重复一千遍,不一定就是真理。而理论失误酿成的错误思想行为流行,则会从内部自我戕害社会主义。为此,我们有必要以辩证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反思某些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流行的教科书式、口头禅式的“常识性真理”。

  (一)“唯物史观是:经济(生产力)决定政治,政治(非决定性)反作用于经济”

  这种将经济当作唯一决定性因素的思想,实际上就是恩格斯所批判过的“唯经济决定论”,也就是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史观思潮。但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它却成了主流社会的一种教科书式的“政治正确”。

  这是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滑入路线和改革误区、致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极端低潮的思想路线根源。而不是有的“政治专家”非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的、倒果为因的——“苏联解体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苏联政治继承出了大问题”。(可问题是,政治继承(最高权力交接)不出大问题,社会主义就不会出大问题?!)

  而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就是创立发展于马恩列、完善于毛泽东的辩证唯物史观——归结为一句话就是:“经济决定政治,政治统帅经济”(也可以总括为:“经济基础性决定政治,政治统帅性决定经济”,或者概括为“生产力基础性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统帅性决定生产力;经济基础基础性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统帅性决定经济基础”)。【这里的“基础性决定”,是指在社会发展的历史总体上的最终的根本的决定作用。“统帅性决定”,则是指在社会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中的正面或反面、进步或落后的统辖性决定作用——而这不是一个“反作用”概念所能明确的。】

  只有辩证唯物史观的“双向辩证决定”原理(恩格斯和毛泽东都有论述)才能说明,为什么不管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不但要经历经济革命,而且更要经历文化革命。所以,搞社会主义建设,只重视以经济建设为纲,而淡化甚至否定社会主义文化革命的做法,无疑是陷入了机械唯物史观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二元论历史观误区。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

  社会主义国家,在推翻了完整经济形态的资产阶级、完成了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往往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而是供需矛盾——人的需求同生产供给之间的矛盾。这就有意无意地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官民矛盾和阶级矛盾,把社会生产当作了社会乱象的替罪羊——这是只见经济不见政治的机械唯物史观和“想当然”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二元论历史观谬误。

  实际上,只要世界生产力尚不能为全人类提供可以“按需分配”的极大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只要社会上还存在着私有观念文化,就有剥削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物质文化基础,世界就仍然存在于阶级社会之中。

查看余下8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