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项羽为什么不定都关中(下)(机构改革番外篇)2
项羽选择定都彭城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他的基本盘是楚国世家子弟,他的团队是一支家族式团队,采用封建贵族制管理。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
有钱办丧事的都是有钱人。需要专人主持丧事,说明丧事规模很大,丧事主家和主持人都不是平民。《红楼梦》之中,王熙凤主持秦可卿的丧事,可以看出古代豪族的丧事和普通人家的丧事完全两回事。秦可卿不过是一位少奶奶,豪族老太爷之类长辈的丧事,规模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封建贵族的葬礼相当于家族内部一次改朝换代。有人要继承族长的位置,有人要靠边站,大家要表态服从信的族长,尊卑关系要确立,财产要分割,奴隶要殉葬。组织一次族长的葬礼,不亚于西方政党组织一次全会,绝不是随礼、吃席那么简单。
项羽部队的军官、士官和老兵,全部来自当地豪杰。这些豪杰是什么人?好听一点是豪杰,难听一点是黄四郎那样的乡贤。在老家有家有业,良田若干顷,深宅大院,仆从云集,妻妾成群。
这些人在祖上就与项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平时是小贵族,圈地为土皇上,战时是军队的军官和士官,带着自己家的农民大头兵上战场。楚国灭亡以后,这些家族依然与项家保持密切的关系,个人依然服从项家指挥。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这些人都有自己的随从,项羽指挥他们,他们指挥随从,随从指挥大头兵,这就是天然的组织架构。层级式的组织架构搭起来,骨骼和神经具备,剩下的就是向里面填血肉了。
这种结构继承自周朝的分封制。长子继承,长子为大宗,非长子为小宗。天子由大宗的嫡长子继承,非嫡长子成为诸侯,诸侯由小宗的嫡长子继承,非嫡长子成为卿大夫。随着血缘疏远,社会地位逐级递减。整个统治阶级来自一个血亲家族,天子是族长,贵族们以与天子的亲属关系为纽带,依照亲疏程度建立尊卑关系,以尊卑关系为统治阶级内部层级关系的基础。
项家军的中坚力量,未必都是项家人,但都是与项梁(项羽)有密切关系的人。项梁(项羽)相当于项家军的族长。
项羽的团队的组成方式是早期的封建贵族制,是对秦国(秦朝)军功爵制的反动。
项家军这种结构导致其内部异常团结。
所以,项家军的第一个特点,是当项羽代表团队利益的时候,这种团结表现为忠诚。
因为有牢固的纽带,所以项家军两次变故,项羽都能牢牢控制军队。项梁战死,项家军没有土崩瓦解,四撒逃命。楚怀王为了控制项羽,给项羽派来了宋义,宋义并不能插手项家军。项羽火并宋义,项家军直接拥戴项羽。这种事情,在其他军队之中,都是很难出现的。
如果项家军的骨干是韩信、陈平这些为了建功立业、出人头地远道而来,又与项羽没有太深渊源的士人,那么这些人在项梁死后,会不会自立?楚怀王派宋义来项家军之后,会不会投靠宋义?项羽杀宋义后,会不会出走分裂?
相反,秦国(秦朝)的军功爵制靠威逼和利诱维持刀笔吏的忠诚,一旦板荡,中央集权拿不出足够的物质资源维持威逼和利诱,很容易在瞬间土崩瓦解。项羽、刘邦的父母官,都曾经积极主动投身造反,不过被项羽、刘邦取而代之而已。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
当然,封建贵族制也不是稳定忠诚的,两三代以后彼此血缘疏远,忠诚度就会下降。七国之乱就是例子。但那是后话。项羽起兵到灭亡只有八年,项家军的忠诚度是过得硬的。
项家军的第二个特点是排外。
对双方来说,忠诚是互相的。
沾亲带故的项家军忠于项羽,反过来项羽必须也忠于项家军。
这种结构是建立在私人关系基础上的,彼此之间沾亲带故,有牢固的纽带,外人也很难插进来。因为项家军是一个小圈子,这个小圈子是排外的,他们既排斥怀王安排的宋义,也排斥项羽安排的其他校、尉、司马。
项羽封陈平为都尉,赏金二十镒(二十镒合40两,秦两约15.8125克,二十镒合6325克,按照今天金价计算大约250万人民币左右)。韩信在项羽手下担任执戟郎中,位置还不如陈平。陈平的位置估计是师级干部,韩信的位置估计至多是团级干部,甚至可能是营级干部。陈平的位置不算低,但是项羽对陈平他们并不信任,用他们只是不得已。至于韩信,连位置都没有。
陈平、韩信,对项羽来说,都是项家军骨架上填充的血肉,骨架必须是项家军。骨架负责忠诚,血肉负责输出功率。如果用陈平、韩信这样的人替代项家军的骨架,必然引起项家军的强烈反弹。届时,陈平、韩信未必忠诚(事实上,也确实不够忠诚),原有的骨架却已经瘫痪了。
这些校、尉、司马很清楚自己的斤两,也知道自己能在这个位置上,全靠和项羽的私人关系。一旦项羽开创任人唯能,而不是任人唯亲,那么这些人必然人人自危——凭他们个人的能力,怎么可能占据那样的位置?一旦这些人瓦解,那么项家军的战斗力马上就不存在了,不但战斗力瓦解甚至可能发生内乱。
所以,项羽对陈平、韩信的态度,类似天庭对待孙悟空,限制性使用,既用又不重用。用他们一是因为他们确实有能力,二是免得他们被别人网络走,给自己制造麻烦。项羽用他们的能力,但是并不打算给予他们相应的报偿。这自然让陈平觉得前途暗淡,韩信忿忿不平。
项家军的第三个特点是容易下克上。
当项家军认为项羽不再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时候,他们也会排斥项羽。
抛开项羽本人杀掉宋义下克上不说,项家军的军官和士官背弃项羽的时候,是四面楚歌的时候。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乌骓马是不会不跑的,不跟他跑的是他手下的项家军。项家军不跟他走了,他有什么办法?硬汉流血不流泪,项羽流泪了。项羽的感情牌非常有力,左右中了催泪弹一般跟着一起哭。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大家纷纷表示十分感动,痛哭流涕,然而大多数人拒绝跟他走,十动然拒。项羽逃跑的时候,身边只有八百人,其他人显然不跟项羽走了。跑着,跑着,还剩下百余人。其他人哪里去了?要么被消灭了,要么掉队了,要么开小差了。估计大多数开小差了。
这些经历屡次火并和大战都没有瓦解的军官、士官和老兵,为什么会背弃项羽?
八千子弟兵核心利益高度集中在江东,因为四面楚歌,让他们以为自己的老家已经投降刘邦了。既然老家的亲友已经投降刘邦,并加入汉军了,那他们还打什么呢?他们一方面挂念家里的情况,一方面不想手足相残,全都无心恋战,自然人心浮动,无心恋战。
如果项家军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之间缺少人脉联系,那么不会所有人都无心恋战,毕竟老家投降的只是一部分人,即使这部分人无心恋战,也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厌战情绪,免得被其他人举报,自己受到军法处置。
偏偏项家军的核心骨干都是来自一个地方,而且参军以前就都是有紧密联系亲朋故旧。于是,大家集体无心恋战,而且敢互相交流,不怕被举报。于是,项羽的大营之中,厌战情绪膨胀发酵。
熟人军团的优点是虽死不弃,缺点是容易下克上。旧日本军队也是这样,一个师团都是来自一个地区,这样部队内部异常团结,可以迎着对方的机枪扫射发动板载冲锋。但是,这样的部队的枪口不止是对外,也可能对上。所以,也很容易发生兵变和叛乱。
熟人军团关心的就是本乡本土的利益。他们听说刘邦占了彭城,马上在项羽的带领下回师,杀得五十六万联军大败,浮尸阻河。另一方面,他们怀疑自己的家乡被汉军占领,亲友已经加入汉军以后,又立刻改了主意,无心恋战。
二二六兵变的主力,来自第一师团的第一、第三联队。这两个联队的主要兵源在东京,士兵的家境都能过得去。有的士兵公开宣称,自己准备服完兵役早点回家接着干洗衣房。所以,虽然军官们要搞点的大事,用“国民苦不堪言”号召士兵,但是士兵们战斗意志并不是非常坚决。如果当时第一师团的兵源来自比较贫穷和困难地区,比如长野县山区,那么东京恐怕真要血流成河了。
项羽当时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即使自己想和刘邦再战,但是手下的军官、士官和老兵们已经不想再打了。项羽当时打的是感情牌,如果他硬要手下部队出征,很可能当时就兵变了。项羽的组织,被刘邦巧妙地瓦解了。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其实那八千子弟兵,并不都是阵亡了,而是大多数抛弃项羽了。既然他们都抛弃了项羽,他们的父兄还能拥戴项羽吗?这种情况下,项羽即使回到江东,估计也是光杆司令。没有子弟兵的拥护,他只是一个逃犯。只要一队骑兵,就能把他缉拿逮捕。
当然,这些人也并没有因为抛弃项羽而获得刘邦的宽恕,刘邦对他们的态度是斩草除根。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留下这样抱团的团队存在,万一再拥立一个项羽那样的首领,卷土重来,那还得了?
项家军的团结,表现为忠诚、排外、共同利益高度重合,容易下克上这些特点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容易绑架团队领袖的政策。
现在我们回来考虑一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项羽当时选择定都彭城而不是咸阳了。
如果项羽定都彭城,那么四面楚歌的事情就会提前发生。项家军的军官、士官和老兵们在江东都有家有业,都想抢够了财宝和美女,然后回家享清福。对军队下一步的走向,大家很容易达成一致。
那时,项羽的决策并不重要,他必须尊重子弟兵的意见,跟着军官、士官、老兵们东归,不然就会成为光棍司令。如果他强行定都咸阳,那么四面楚歌的情况就会提前上演。如果他试图使用武力强行控制部队,那么军队之中很容易顺位再出现一个首领,杀掉他,取而代之——一切如同当初他杀掉宋义。
项羽的部队内部相当的民主,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家族基础上的民主。这种民主甚至可以绑架项羽的决策。
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究竟是他的意思,还是他手下八千子弟兵的意思,就很明显了。
问题转回来,为什么刘邦能定都长安?
因为刘邦的团队是一支现代企业式团队,采用军功爵制管理。
项羽的朋友圈都是什么人?一群世家子弟。刘邦的朋友圈都是什么人?一群流氓无产者,吹鼓手(周勃)、屠夫(樊哙)、强盗(郦商)、马车夫(夏侯婴)、小商人(灌婴)、不入流的芝麻小吏,至多是社会中下层。
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所以,司马迁感叹,我去沛县,看到这些人的故居和生平,谁能想到这伙人能成大事呢?是啊,理论上,项羽团队才是根红苗正的二代,能力出众,有更多的资源啊。
再看看,刘邦是什么人。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喝酒赊账不给钱,酒家年底经常不得不给他挑账的社会人,一个混混。白喝酒,对方还不敢不让他喝,说明他不是什么善茬。至于什么喝醉酒,王老太太看见他身上有龙,那都是他当了皇帝以后骗人的鬼话。刘邦身上怎么可能有龙,最多是刺着龙。
让他当亭长,不是因为他是大大的良民,纯属以毒攻毒,社会人管社会人。
刘邦自此开始走上组建他的团队的道路。他的团队与其说是团队,不如说是团伙。一群古惑仔聚集在一个黑道大哥身边。不知道刘邦团队的经济来源是什么,似乎还不是打家劫舍,也不是垄断贸易。司马迁没提,估计应是比较接近白道的来源——也许是收保护费?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
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刘邦这样的人和他的狐朋狗友们怎么可能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团队?大家跟着刘邦,不是因为沾亲带故,而是因为“跟哥混,有肉吃”。
世家子弟有家有业,有房产有土地,信奉有产者有恒心,流氓无产者骗吃骗喝,有今天没明天,混一天是一天,在哪都一无所有,信奉哪的黄土不埋人,只要好吃好喝,声色犬马,大可此间乐不思楚。刘邦是这种人,他的好哥们和他臭味相投。
对刘家军来说,东归的愿望并不如项家军强烈。对一群能在山里落草的人来说,哪儿不是家?刘邦被封汉中以后,许多人逃亡,但是核心骨干,大多留在刘邦身边了。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相比世家子弟,流氓无产者之间的联系更少,缺乏建立在血缘和财产基础上的纽带。他们之间怎么确立从属关系呢?
既然大家在一起是为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那么自然谁能弄来酒肉和金银,谁就是大哥。
所以,在刘邦的团队中是靠实力说话,靠KPI决定自身在团队中的位置和能够获得的资源。
我们可以看看樊哙的战绩:
战砀东,却敌,斩首十五级,赐爵国大夫。常从,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复常从,从攻城阳,先登。下户牖,破李由军,斩首十六级,赐上间爵。从攻围东郡守尉于成武,却敌,斩首十四级,捕虏十一人,赐爵五大夫。河间守军于杠里,破之。击破赵贲军开封北,以却敌先登,斩侯一人,首六十八级,捕虏二十七人,赐爵卿。从攻破杨熊军于曲遇。攻宛陵,先登,斩首八级,捕虏四十四人,赐爵封号贤成君。从攻长社、轘辕,绝河津,东攻秦军于尸,南攻秦军于犨。破南阳守齮于阳城。东攻宛城,先登。西至郦,以却敌,斩首二十四级,捕虏四十人,赐重封。攻武关,至霸上,斩都尉一人,首十级,捕虏百四十六人,降卒二千九百人。
简直杀人如麻,是一个人肉终结者。樊哙的崛起,离不开自己战绩。
封建家族确立主从关系靠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流氓无产者团队没那么多长幼尊卑,全看谁胳膊粗,谁能砍能杀。陈平、韩信这种没什么血缘关系,不沾亲带故,不能走裙带路线,不能融入项家军,怀才不遇的士人,自然主动来投靠刘邦——谁本事大,谁位置高,这正是我梦想中的团伙,不,是团队!
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虽然刘邦直接给予陈平、韩信高位,让老沛县集团很多人很不爽,但是陈平、韩信的能力最终让这些人接纳了他们。说到底,老沛县团队内部也是靠战绩排序的,否定战绩排序,也是否定他们自己。
如同家族企业,项羽的团队,起步容易做大难。个人血亲关系和交往能力决定,一个人的亲密关系者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扩张。一个人直接的关系亲密者很难超过50人,相对亲密者很难超过200人,而这其中的大多数人注定是相对平庸者,有才干者往往不是相对亲近者,不能担任相对重要的独当一面的职位。这就导致项羽很难有足够的人才去控制庞大的资源。
如同现代企业,刘邦的团伙,完成原始积累困难做大容易。跟哥混,有肉吃,问题是刘邦最初哪有肉啊,他分给大家的酒肉需要大家自己去抢。他要是最初就能拿得出酒肉,他自然也能组建项羽式的血亲团队。他能起步,完全是因为秦末乱世,秦朝的郡县长官纷纷反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遍地是资源,看谁抢得快。
任何一个团队刚起步的时候,没有多少资源,都要或多或少依靠血亲等纽带联接,随着团队规模的膨胀,不断获得外来物质资源,可以利用外来人力资源,这些血亲纽带迟早要被绩效的纽带取代,不然就无法利用外来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不断扩张。
刘邦刚起步的时候,寒酸得很,拿不出什么资源,只有一些本来就混得很差的沛县流氓无产者跟着他。虽然灰头土脸,但是好歹比在沛县强多了。陈平和韩信这样的士人和浪人,肯定是不会投奔他的。刘邦被封为汉中王,有问鼎天下的实力,这些人才来投奔刘邦。所以,在此不得不承认张良慧眼识英雄,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刘邦非常信任张良。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刘邦去汉中的过程,是汉军吐故纳新的过程,一部分关系相对亲近但恋家的老将逃亡,一部分没有家业,无牵无挂,有野心有能力的士人和浪人加入。相比之下,项羽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排斥一批血缘关系密切、位尊、权重却平庸的老人,按照能力破格提拔一批外来、位卑、权轻却有才干的新人。
至此,刘邦团队的地域色彩更淡,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更加薄弱,更容易被刘邦使用胡萝卜加大棒管理,现代企业制度的味道更浓。这样的团队,不可能像项家军一样绑架项羽的决策,却可能因为业绩的下滑而解体,一旦业绩下滑,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源,胡萝卜大棒失效,也更容易溃败或有令不从。
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项羽的团队也需要完成类似的转型,但是项家军太团结,他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完成这样的转型,需要一群人上一群人下,很容易导致内讧,出现下克上,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刘邦没给项羽这个喘息之机。
我们对比一下项羽和刘邦的团队,就会发现两者截然不同。
项羽的团队内部有紧密的纽带,团队成员出身良好,彼此沾亲带故,战场失利也虽死不弃,坚定团结在项羽周围,除了最终的垓下之战,前两次动荡都能坚定支持项羽。
相比之下,刘邦的团队是一群乌合之众。彼此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刘邦招降纳叛,来者不拒。只要有本领,就能出人头地。雍齿那种人,在项羽那里早就被烹杀了,在刘邦这里最终被封侯。
项羽的部队侧重与忠诚,刘邦的部队侧重于能力,红与专,项羽侧重于红,刘邦侧重于专。
项羽对忠诚的判断是以血缘和裙带关系为基础,外人无法融入,所以始终是一个以项家为首其他家族追随的小圈子在征战。刘邦则是动员天下的士人与他一起作战,谁有本事谁上,没本事就靠边站,使用天下的人力资源争夺天下的物质资源。
不会有一大群世家子弟追随既爱喝酒又不给钱的刘邦,他建立不起项羽那样的队伍,反之亦然。两个人的出身决定了他们能建立的队伍必然也只能是他们最终的队伍的模式。
项羽、刘邦两种模式,其实是封建贵族制和军功爵制的对决。
由于项羽的团队更加团结,双方统帅直接控制的主力军对决之中,刘邦始终无法占上风。另一方面,项羽也很难分出偏师去对抗刘邦的侧翼方面军。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说自己经历七十余战全胜,这不是吹牛。他自己勇不可当,项家军的军官、士官和老兵高度团结,当然所向披靡。但是,一旦项家军动摇,决定抛弃他,他只有死路一条。
如果战斗范围比较小,那么肯定是项羽胜出。两个村子械斗,必然是血亲团结的村子胜出。项家军的起源就是一支熟人部队,军官、士官和老兵的军事能力未必很强,但是都和项家有人脉纽带。上阵亲兄弟,打虎父子兵。这支军队的个体战斗力未必很强,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可以紧密的团结在项羽周围。只要项羽一声令下,就能排山倒海。
但是,在全国范围内,血缘关系能团结的人数,来自一个狭小地区,相比全国范围征战所需要的人才未免太少。项羽失败的原因并不在于他自己指挥能力不足,而在于他的团队之中没有人能够离开他独当一面,没有刘邦团队之中,韩信、彭越、英布那样的人当然方面军司令员,去战略包抄刘邦,不能两个拳头甚至三、四个拳头同时打人。
如果交通不便,物质资源不足,那就不会有楚汉相争这种全国范围的大型战略会战。楚汉战争之前的战争,基本是主力军对主力军,没有这种全中国大范围的主帅对主帅,偏师侧后包抄的战略会战。即使有第三方加入,也是以其他诸侯盟国加入的方式,而不是主力军和偏师之间的关系。项羽与章邯会战,刘邦偷袭武关,项羽与刘邦之间只是盟军的关系,不是主从关系。
如果刘邦项羽相争早二三百年,那么也肯定是项羽胜出。生产力落后,没有那么多剩余产品,除了世家子弟,大多数人没有资格接受教育,世间那会有那么多掌握文化和武力又不是贵族的士人或者浪人?大多数劳动者都被土地贵族牢牢地控制着,处于半自由半奴隶的状态。刘邦自己大概率一直务农,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勉强糊口,根本没有机会成为社会人。即使刘邦采取军公爵制,也没有多少士人来投靠他,为他争夺天下。
日本诸侯之间的战争,基本停留在楚汉相争之前的时代。因为地形碎裂,多山地,少平原,交通不便,粮食产量低,双方的战斗基本是村长斗殴,哪家的主帅更武勇,更沉着,军队更团结,哪家胜出。由于地形碎裂,交通不便,统治者很难建立中央集团的官僚国家。既然战争的水平停留在本乡本土的村长斗殴的阶段,很难上升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统一战争,那么即使社会上存在很多浪人,村长们也没有必要去雇佣他们。再说,这些人在小规模斗殴中的表现,真未必比得上“亲兄弟、父子兵”。
如果刘邦项羽相争发生在更早的时代,那么刘邦更没有胜出的机会。受制于交通和粮食,那时的战争很少有劳师袭远的战争。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就风马牛不相及。彼此不存在利益冲突,也就没有战斗的可能。同样是离家不远的地方作战,世家子弟至少是地主和富农,更关心自己家乡的利益,对天下的利益相对淡漠,流氓无产者如同浮萍,则完全没有家乡的概念。有血亲纽带关系的世家子弟为了争夺眼前的土地,能够碾压一群为了功利凝结在一起的乌合之众。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是完全错误的。项羽的团队组织方式不是不师古,而是太师古,封建色彩太浓厚,太讲究血缘关系,还没有进入用人头换战功,按战功定富贵的军功爵制的时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但是,进入秦末汉初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交通的发展,秦国实现大一统,建立了秦朝,政治舞台由本乡本土扩展到全国。百家争鸣导致教育扩散,连年的战争和全民皆兵导致武力扩散,六国灭亡以后,全国出现大量缺少服务对象的士人和浪人(我们姑且认为有文化的是士人,有武力的是浪人)。
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注定不甘寂寞,要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注定和刘邦项羽没有过深的渊源。如何对待他们,两个团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封建色彩浓厚的项羽团队,为了维护本集团内部各家族的既得利益,对士人(浪人)采取限制使用和非我族类其心必疏的态度。一群乌合之众的刘邦团队,任人为能的态度。从项羽团队跳槽到刘邦团队的陈平和韩信,都是深知项羽底细的人,这样的人很多,包括最终拿项羽的首级去领赏的吕马童。这些人对项羽极其熟悉,几乎可以准确判断项羽的行为。
除了这些跳槽过去的人,还有牵制项羽的英布和彭越。这些人与刘邦项羽的关系同样疏远,刘邦的按照功劳封赏显然更和他们的胃口。
相比项羽,刘邦的任人为能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全国士人和浪人的人力资源。这就是刘邦能够胜出的原因。
项羽不是不懂这些士人和浪人的重要性,而是他的团队决定他不能放手任用这些士人和浪人。
人决定路线,路线决定人。刘邦、项羽起兵,草创团队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他们日后的团队走向。
项羽团队的组织形态是传统的封建贵族制的。刘邦团队的组织形态与秦制相仿,靠人头说话,是军功爵制。一代人以内,封建贵族制的稳定性强于军功爵制,但是调动士人积极性方面则远远不如。政治争斗的空间已经极大扩张,大批的非贵族的士人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秦朝被推翻,并不意味着封建贵族制能复辟能推翻军功爵制。
军功爵制的缺点是团队内部纽带很弱,导致团队的忠诚度相对较差。刘邦可以用军功爵制动员天下士人和浪人,韩信、彭越、英布必然也能依葫芦画瓢。为了保住刘家天下,刘邦在晚年诛杀异姓王,并以自己子侄取代之。不过,到了汉景帝的时候,他的侄子刘濞该造反还是造反了。当然,这是后话,以后有机会再谈。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必然出现新的组织形态。此时,旧组织形态还没有完全丧失生命力。新组织形态必须以激烈的手段,争取自己的存在。即使短期内,新组织形态被压制下去,从长期看,新组织形态必然替代旧组织形态。
人类社会并没有哪种组织形态更优于其他组织形态,只有某一种组织形态与某一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结合,能在当时的条件下更大限度调动人力和物力资源,最终压服其他组织形态。
生产力发展会推动组织形态进步,生产力倒退也会导致组织形态退步。
幸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生产力都是向前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