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贵生:“党的基本路线”内在逻辑关系浅析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邓小平同志在一次会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根据邓小平的主要思想,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究竟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在逻辑关系呢?本着学习和探讨的精神,笔者提出四个问题,向同志们和各位网友请教学习。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通常人们把基本路线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样表述突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由此派生出“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就很自然地把“四项基本原则”只是看作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前提。笔者认为,这种表述和理解极大降低了“四项基本原则”应有的指导地位,自觉不自觉地把基本原则变成了方法手段。共产党人究竟是要“四项基本原则”指导“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导”四项基本原则”呢?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看到,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权力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注重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很少有提“四项基本原则”的,这同对“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四项基本原则”关系的头足倒置之理解不无关系。很多人认为,“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纲,“四项基本原则”就是目,“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总纲指导“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必须服从而不能影响“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总纲。这是典型的“经济挂帅”,是“经济统帅政治”的思想,也是歪曲和颠倒马克思主义政治统帅经济关系的思想。唯物史观确实强调经济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正如列宁所说“根据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这一点,决不应当作出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总的说来,各阶级最重大的、‘决定性的’利益只有通过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具体说来,无产阶级的基本经济利益只能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革命来满足。”(《怎么办?》《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页)列宁还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7页)毛主席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始终强调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强调政治统帅军事,政治统帅经济,这在毛主席的著作、讲话中比比皆是。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指出,“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他强调经济的背后都是政治,要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这无疑都是十分正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表述和理解,应考虑前后顺序的正确逻辑关系,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政治统帅经济的科学指导思想,以免造成实践中的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