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自驾手记3:点评一则“前言”
“而是说,尽管战士们是英勇的,但由于国民党采取了片面抗战路线,采取‘永远抛弃主动权,永远不要人民的战术’,所以衡阳仍然沦陷了。”
作 者 | 郭松民
01
位于“陆家新屋”的衡阳保卫战纪念馆,其“前言”十分耐人寻味(全文见下图),值得细细品味。
这篇前言,突出了“忠勇卫国”的“国民革命军第10军”,并称衡阳保卫战是“以弱御强、以寡敌众的典范战例”。
前言力图使参观者相信,“衡阳保卫战”是一场堪与“盟军诺曼底登陆”相并列的辉煌胜利。
坦率地说,这样的并列是不伦不类的、令人汗颜的。
首先,诺曼底登陆是一场进攻战役,拉开了英美盟军从西线进攻德国本土的序幕。而衡阳保卫战和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等等战役一样,都是防守战役。
虽然到了1944年,日本法西斯已是强弩之末,国民党政府垄断了全部美援,国军还在驻华美国空军的支援下拥有了制空权,但仍然没有意志和能力对日军发起反攻。
其次,诺曼底登陆是以盟军完胜而告结束的。
在诺曼底登陆作战中,盟军击溃了防守法国海岸的德军,毙伤俘德军11.4万人,占领了滩头阵地,并开始向纵深发展。
而衡阳保卫战,从军事的角度上看,则是一场完全失败。
之所以说是“完全失败”,是因为这一失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衡阳被日军占领;2、守军第10军在军长方先觉的带领下,向日军投降。
历史事实是:在抗日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衡阳保卫战的失败绝不是如这篇前言所夸夸其谈的那样是什么“重要壮歌”,而是作为整个豫湘桂大溃败的一部分,重创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的声誉,其直接影响,就是中国完全被排除在分割二战胜利果实(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雅尔塔会议之外,一个至今仍然无法改变,并令国人难以释怀的地缘政治后果,就是外蒙的独立。
02
也许意识到自己的结论站不住脚,前言的作者特意引用毛主席的一段话为自己背书,即“守衡阳的战士们是英勇的”。
关于这个问题,必须严肃指出,作者在这里采取了不够光明的断章取义的手法,试图误导参观者,使他们相信,毛主席也认为衡阳保卫战是一场胜利。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我做了一点考证。
“守衡阳的战士们是英勇的”这句话,的确出自毛主席的手笔。是毛主席为延安解放日报修改社论时,以评论员的语气加写的。
这篇社论,发表于1944年8月12日,即衡阳沦陷后的第四天,社论的原标题是《论衡阳的陷落》,毛主席将其修改为《衡阳失守后国民党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