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方方日记的两大严重错误!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我们知道文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意味着“唤醒民众,英勇战斗”。
但是,总有那么一些文人认为,文艺就应该绝对的现实,是一就是一,不能含糊,更不能与政治挂钩,必须是纯粹的文艺,是唯一属于作者的内心独白,光明也好,黑暗也罢,务求真实无误,绝不容许有什么挂碍,有什么避讳之言。
战争吃了败仗,我们就应该垂头丧气,心中充满亡国灭种的悲观情绪;战争取得小胜,我们就应该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心中充满盛世降临的欢愉。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强大而恐怖的社会情绪——患得患失。
说到这里,我想我们有必要回头看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文艺差别了。共产党的文艺,《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
豪迈、激情,一股“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英勇气概奔腾而来,感染着无数抗战在第一线的战士,但凡音乐响起,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华民族是一个英勇不屈的民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压住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的冲劲!
反观国民党的文艺,1937年—1945年,以上海音乐界为代表,传达出来的是什么声音?我们要完了,日本太强大了,国破家亡,如之奈何……
一股难以压制的靡靡之音不绝于耳,沉闷、低迷、垂头丧气,充满悲观失望情绪,如果说它还有那么一点音乐特质,那就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无奈了。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文艺传达出来的是什么,我们难道至今还不能准确判断吗?
如果我们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也看作是一场庞大的战争(现在看来,那就是铁定的世界大战无疑),那么,方方日记无疑就是抗疫战争中的国民党文艺!悲观、失落、患得患失、怨天尤人!
纵观方方两个月的封城日记,何曾见过她为武汉加油?何曾见过她为无数的医务人员从死神手中抢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感动?何曾见过她为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纷纷捐资捐物而点赞?
没有!完全没有,我们所看到的是方方笔端流露出来的悲观,“没有胜利,只有结束!”我们不禁要问了,方方懂什么是胜利,什么是结束吗?
这种明显的患得患失,悲观失落,能给人什么样的精神感染?真实吗?方方看到了武汉封城以来的悲观,其他作家、医务人员、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却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万众一心、全国一盘棋的伟大抗疫精神。
哪一个更真实,哪一个才是我们想要的真实,哪一个才是符合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真实?
很多人以为,文艺就是根据作者的所思所想真情流露,没必要苛责什么。问题是,方方作为原武汉作协主席,享受国家高级待遇,在其位,难道不应该谋其政吗?所谓的作家真情流露,既应该是对现实的真情流露,更应该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