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为什么要从新民主主义,快速过渡到社会主义?
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要在一个极低的起点上,快速启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把一个毫无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几乎等于零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工业化,现代化的强国,面临着几乎难以想象的巨大挑战。
因为一穷二白,所以根本无力去承担工业化和现代化所需要支付的巨大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而因为无法实现工业化的建设,生产力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和发展,于是这就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因为没钱搞建设,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又因为生产力没有强大的工业化作保障,所以就容易导致持续的贫穷和落后。
这种“贫困陷阱”就好像一个穷人所面临的境遇一样,因为你穷,所以就缺少物质资本的投入,因此很多赚钱机会你根本把握不住;因为你穷,所以就限制了你的活动范围和自由,你能接触到的信息和资源也变得极其匮乏;因为你穷,所以你有限的资源仅仅只能勉强维持你生活的基本养料,很难在自我的提升和改造上消耗额外的成本。
当时中国面临的情况,用毛主席的一段形象的话来说,就是: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所以,如果不能找到一种途径,打破这种“贫困陷阱”,那么所谓的发展生产力、所谓的经济建设,都会成为一种不切实际地空谈。
事实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尤其是发展独立的重工业,建立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几乎是所有刚从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出来的国家所一致的目标,区别只在于能不能实现,以及用什么样的路径去实现。
二、
当时摆在毛泽东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极难思索的问题。
要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实现工业化,应当采取怎样的方针?
从世界各国实现工业化的途径来看,无外乎两种。
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路,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逐步完成工业化建设。
而另外一种,就是苏联走过的路,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只用了十几年就实现了工业化。
但是中国此时所处的环境却与当初资本主义国家起步的环境截然不同,周围林立着的是以美帝为核心的,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帝国主义,它们的飞机、导弹、大炮要什么时候往你的领土上发射,简直取决于他们的“心情”。
这种情况下,以最快最短的时间,来完成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就成为了摆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面前的紧迫任务,因此最终他们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