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劳而获:一种金融迷思的破产
最近与朋友交流,有两个现象经常被提到。
一是南京几家龙头民企集团,近期都因资金链极度困难,不得不业务重组,聚焦主业,砍掉旁枝,从外部引进战略投资者。某集团创始人说,过去贪大求全,今后要完全以利润为导向,做专、做强才是首要的,其次才是规模,未来能瘦身的要继续瘦身,能处置的资产要坚决处置。
过去比着“做大”,现在反思“贪大”,变化很明显。
我想到的问题是,过去为什么能把资产膨胀得这么大?膨胀的条件是什么?因为单靠生产经营、盈余公积所积累的自有资本,绝对做不了那么大。
一位朋友说:“还不是钱太多了!那么多银行找着给钱,自己就真以为借的都是自己的了!”
另一个现象是,中国最新富豪榜前20名清一色都是实体经济,无论是做产品还是做服务。有做水的,做酱油的,做手机的,做家电的,养猪的,造电池的,开连锁眼科医院的,做生物医药的,做物流快递的,通过互联网卖货、卖广告、卖外卖的,还有一个造房子的。而且基本都是专业化的公司。
过去是看不明白的企业估值高,现在是看的明白的企业估值高。
在北京的一次财经媒体主编聚会上,有人说,过去看不懂他们是怎么运作的那些大集团,现在已经不剩几个了,一只手就能数过来,看看谁是下一个倒下的吧。
做企业就有风险,真能基业长青的很少,企业家的苦和难我们并不确切知晓,所以简单批判和挖苦资金链出了问题的企业,未必公允。
但是,从企业家思维看,的确要扬弃财富驱动,走向价值驱动了。太多教训告诉我们,坚持价值驱动的企业,财富往往水到渠成,而财富驱动的企业,可能一时登峰造极,却很难善终。
财富驱动,以财富膨胀为目标,往往会偏离价值创造的主航道,沉迷于“玩资本”“以钱生钱”之道。其中的金融迷思,到了破除和觉醒的时候了。
一
曾几何时,我们的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财富论英雄,追逐财富、财富至上是主旋律。形形色色的金融术士则提供了一套又一套的炼金术,撩拨人们一夜暴富的心弦。
20多年前我在北京南德集团总部采访牟其中,第一次听到“种田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经商不如贷款,贷款不如不还(指上市)”的理论,那也是我最早被资本运营的概念洗脑。
牟其中说:“我们要跻身世界十强企业很容易,因为我发现了一种新的办企业的方法,世界上任何一个企业只是经营一项产品,而我们是经营工厂,是经营企业的企业。打个简单的比方:别的企业都是生产蛋,而我们专门养鸡。我们花很多钱养一群生各式各样蛋的鸡。你一只鸡再能生蛋,也比不过我一群鸡每只生一个蛋。”
劳动剩余价值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106/270353.html
劳动剩余价值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106/270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