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的预言:在元宇宙和星辰大海之间
最近,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又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一是中美两部剧版《三体》同时开拍,广大粉丝们担心这两部剧都会成为烂剧(美版担心政治正确和情节魔改,国内版担心粗制滥造五毛特效)。另外一个是因为最近“元宇宙”概念的热炒,大刘以前对元宇宙的相关批评被广泛转发。还有文章标题直接称刘慈欣说:扎克伯格的元宇宙不是未来,元宇宙最后将引人类走向死路等等。
关于这个“刘慈欣怒喷扎克伯格”的说法除了这个“AI财经社”之外笔者始终没有找到出处,所以在此也不引用和讨论。不过,在18年大刘获得克拉克奖的颁奖礼演讲中,他确实表达了对未来社会可能过渡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担忧。原文如下:
“但另一方面,世界却向着与克拉克的预言相反的方向发展。在《2001:太空漫游》中,在已经过去的2001年,人类已经在太空中建立起壮丽的城市,在月球上建立起永久性的殖民地,巨大的核动力飞船已经航行到土星。而在现实中的2018年,再也没有人登上月球,人类的太空中航行的最远的距离,也就是途经我所在的城市的高速列车两个小时的里程。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却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网络覆盖了整个世界。在IT所营造的越来越舒适的安乐窝中,人们对太空渐渐失去了兴趣。相对于充满艰险的真实的太空探索,他们更愿意在VR中体验虚拟的太空。这像有一句话说的:“说好的星辰大海,你却只给了我Facebook。”
这样的现实也反映在科幻小说中,克拉克对太空的瑰丽想象已经渐渐远去,人们的目光从星空收回。现在的科幻小说,更多地想象人类在网络乌托邦或反乌托邦中的生活,更多地关注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科幻的想象力由克拉克的广阔和深远,变成赛博朋克的狭窄和内向。”
从以上演讲内容可以看出,比起“元宇宙”这种虚拟世界,大刘显然认为人类更应该把目光投向星辰大海。这些演讲片段,构成了如今众多的新媒体构造和引流“元宇宙与大刘的对立”的源头,争论看似热闹,但实际上未必对大刘的文学思想的来源和历史基础有过关注。
演讲里面,其实蕴含着对于科幻文学标准——甚至说人类该如何想象未来的路线之争,诡异的是,这些未来的路线之争反而是我们的过去到现在的镜像,或者说,“未来”是被篡改的记忆——这个话题我们后面再徐徐展开。
首先从文学标准来说,经常能看到有人从刘慈欣小说的文学性开始质疑,并且时常把“缺乏人性”“形象十分单薄”挂在嘴边作为对刘慈欣的评论。这样的评论固然显得很有文化的样子,实则是深陷一种个人为基准的现代主义的文学标准。大刘经常在访谈里提到自己对主流文学越发自恋深表厌恶。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