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精英、左翼与泥腿子
民国时期,知识界左翼力量相当强,毕竟在国家危亡时刻,求进步的声音肯定远大于保守派。而且受苏联革命的影响,全球左翼的呼声都非常高。所以想来延安的高级知识分子也不少。
但是,这些左翼知识分子来到延安就能成为真正的革命工作者吗?
绝对不是。
来了很好,先接受改造。
毛泽东年轻时候也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对这帮人再了解不过了。他们所谓的“左”只是小资产阶级的左。他们反抗权威大都只是出于简单的反叛心理;有时他们关注底层,那也常常只是出于简单的同情心。这些情感都只来自于他们自己,所以是非常脆弱的。
革命在他们那里只不过是想象中的乌托邦,真正干起来第一个怂。
所以,知识分子要来可以,但必须接受改造。受不了的话请回。
冼星海刚来的时候就受不了。他当时已经是留法精英,国内著名作曲家,为了革命理想来到延安。
但是延安的条件太差了,吃不惯住不惯。冼星海非常烦躁,他喜欢吃鸡,说自己每天必须吃一只鸡,否则一行谱子也写不出来。
他还反感政治学习,艺术就是艺术,艺术家学什么政治?浪费时间!
可是,随着真正深入这片土地和人民,他逐渐转变了观念,摒弃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接受了“为革命而艺术”。
生活上的要求也尽量降低,有鸡吃鸡,没鸡的时候……可以吃点别的嘛。
《黄河大合唱》就是冼星海磕了两斤白糖,连续六天六夜创作出来的。
国共合作时期,毛教员担任过国民政府代理宣传部长。30出头的他无论是对内管理还是宣传工作都做得非常好,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正是在此期间创作,轰动一时。
后来,关系破裂,毛教员走了,后续接手宣传工作的可谓都是“精英”。
1943国民政府建立了“重庆新闻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合办,英文授课……
虽说这个学校的一大任务是培养外宣人才,可是这种模式也还是有点太不接地气了。
而且,后来大部分毕业生也都留在国内,从事新闻工作或者在大学任教。所以,他们还是成为了国民政府的宣传骨干。
而国民党的宣传部长在学历上也都相当厉害。比如,45年的时候是吴国桢。
此人中学在南开,大学在清华,博士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获政治学博士。50年代重返美国,晚年又当了二十年教授。
46年,彭学沛代替他的宣传部长位置。彭曾经到日本、法国和比利时留学,回国后担任多年北京大学政治学教授。
从学历上看,这些人比老毛可人才多了,就是放到现在那也是海归人才引进重点。
与之相比,老毛就读的湖南一师当时也就是个中专。刘邓周等人说是去法国、俄国勤工俭学,可事实上主要是勤工,没有一个人完成学业,相比之下个个都是泥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