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赵文凌:《我的县长父亲》VS《我的区长父亲》:一个时代逝去的悲歌
最近,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其中《我的县长父亲》一文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这篇文章题目和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我的区长父亲”撞梗,由此引发了一部分网友的嘲讽。随后德州作协删除了获奖信息和链接。
但看过原文之后,大家才发现这篇作品中的“县长父亲”和电影嘲讽的内容截然不同,这位“县长父亲”是一位来自毛泽东时代的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而本文作者即县长于志明女儿于忠东也已经退休,应该根本不清楚这种互联网梗。
看过《我的县长父亲》全文后,再看看这次德州作协和网络上的舆论反转,我只能感叹:这真是一个时代变迁后的无奈巧合。
首先,我非常理解为什么网友们一看到这样的题目就先是嘲讽的态度。现代互联网用户大多数是80后、90后,我们生长在全新的21世纪,对“我的区长父亲”的认识是——这是凭借着上一辈的荫蔽获得特殊对待的群体。
就像贾浅浅的屎尿诗歌被嘲讽一样,她如此庸俗的诗歌获得追捧不过是因为父亲贾平凹的名气而已。前一段时间曝光出来的周公子也是类似的。他们不劳而获,凭借着家族中某些人的权势便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无数勤勤恳恳的打工人无法想象的财富和权力。
文艺来源于现实,电影《夏洛特烦恼》里,袁华的作文可以得奖,不过也是凭借着“我的区长父亲”而已。所以,互联网用户把这句经典台词当作一个梗来映射这种不良社会现象。
而当网友们没有查看原文,只是看到“我的县长父亲”这个题目时,心里可能认为这大概率又是一个凭借着父亲权势获奖的典型。但我们要知道,存在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恐怕是,近些年里这种不良社会现象时常在我们身边发生。
但网友们没有想到,这篇获奖作品的作者是一位已经退休的阿姨,她的县长父亲是一位来自毛时代的好干部。于志明,1943年投身革命,1948年入党,1955年成为新中国山东省禹城县第一任县长,1988年去世。他不属于我们互联网一代熟悉的现代干部,他是一个我们没有经历过却真实存在的毛时代的干部。
在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抱怨”自己的父亲经常不管不顾家里人,就算是家人生病了也不急着赶回去看望,似乎有些“无情”。但在父亲去世后,在整理他的日志时才发现,那时候他正忙着和百姓秋收秋种。
父亲虽然是县长,但从来没有给自己的孩子们谋过一点私利,在去世后除了129本工作日志,没有留下一点物质财富。生前,家中的亲人想要接他的班,他只是说“我是党的人,违反政策的事咱不能做”。就算是组织上为了照顾他的身体主动提出安排一名子女在他身边工作,他却说,组织上调动他的工作,子女掺和啥?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