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悼念逝去的时代:《我的县长父亲》撞梗舆论风波
9月18日,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在官方公众号公布了一份“廉洁文化主题征文”获奖名单,引发了一场网络“反讽”与“反‘反讽’”的轩然大波。
获得一等奖的散文作品《我的县长父亲》,因为撞梗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我的区长父亲”而被好事的网民圈了出来,调侃“这就是此文获奖的原因吗?都用这个标题了,能不获奖?”而迅速登上了热搜。
电影《夏洛特烦恼》截图
面对舆论争议,德州市作家协会公众号迅速删除了获奖名单以及7月27日公众号刊登的征文原文。
《我的县长父亲》的主人公于志明,1929年出生于山东德州禹城县,1943年投身革命,1948年10月入党,1955年11月,年仅26岁的于志明成为禹城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县长。
笔者读了网友截图的《我的县长父亲》,这篇散文没有华美的辞藻堆砌,文笔算不上好,看似“流水账”,但比起那些不接地气的“官样文章”,却足够的质朴感人:
“无情”父亲:1969年明知珍宝岛事件后的战事危险,却让年仅16岁大哥参军去北疆,1973年又让二哥参军,还有好几位堂哥都被父亲送入军营保家卫国;母亲生病住院,父亲驻村忙于秋收不回来“帮忙”;70年代不给大嫂解决铁饭碗,说“我是党的人,违反政策的事暂不能做”;1977年二哥退伍本可到事业单位当官,却被父亲分到化肥厂当工人;1962年堂哥转正,县水利局党组批了,父亲却因上级没相关政策而没有批准;作为儿女,从没体会到县长父亲的“风光”,大姐中学每星期要步行七八十里路,父亲坚持不给买自行车……
1961年于志明(二排左三)在安徽带领山东民工治理二道河淮河
“好官”父亲:1953年冬,父亲任民政科科长时路边跳进冰窟救人,被救者因溺水丧失听力失去生活信心,父亲联系军医救治,还带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登门开导;1962年,父亲驻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禹城大涝父亲不顾一切冲锋在前;1958年父亲因反对浮夸风被降职降薪,1962年甄别平反后,将复职补发的1000多元工资全部上交国家,而自己家里却只有一个木头箱子、一张床、一张桌子,吃的是麸皮窝头;从1957年开始推动、投身禹城盐碱地改造……
1964年6月14日于志明在梁庄公社帮助麦收
面对舆论质疑,作者于忠东的前同事对作者的介绍,进一步佐证了这篇文章的真实性:
“县长父亲”的女儿已经退休,退休前只是普通职员,这恰恰说明“县长父亲”没有以权谋私,为女儿谋个好职位;女儿也没有利用“县长父亲”留下的人脉关系“往上爬”。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