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就业数据, 正呈现一个出人意料的变化”: 社科院智囊的提醒
【导读】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就业问题压力凸显。那么,具体数据情况如何?面临的真实问题究竟是什么?本文根据历史公开数据,从经济学的角度解析我国当前就业市场面临的多重压力,并给出预防长期问题的建议。
作者指出,从长期、整体看,我国客观上面临宏观经济下行周期的事实,经济下行影响就业,这是周期性失业率升高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则是经济结构和模式调整所产生的“创造性破坏”效应,由于创新型经济代替原有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新产生的就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并不是市场上失去岗位的人群所具备的,以至于供需不匹配;除此之外,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虽然预示就业不再有总量上的压力,但就业人口结构会出现不平衡,易受结构性和摩擦性影响的人群会变大。其中一个出乎意料的变化是:从2022年2月开始,外来户籍人口的失业率低于本地户籍人口的情况发生了逆转,而且攀升到很高的水平——这是农民工就业困难的一大表现。如果把农民工大规模返乡、外出规模缩减与高失业率结合起来,足见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作者指出,从经验上看,美国多次出现经济下行之后的“无就业复苏”。为避免短期冲击的长期化和常态化,需要认识到:并非所有就业都符合“充分就业”的本质含义;不是所有有意愿就业的人口都可以通过惯常途径来实现就业;不是所有岗位都可以靠市场创造;劳动群体的异质性导致劳动力市场匹配高度复杂。
作者建议,要把市场手段和政策手段综合运用起来,推动经济增长,完善劳动力市场社会机制,同时针对易受影响群体开展针对性服务,以各种福利手段稳定居民、家庭收入。如此,政策措施力度更大,效果更明显。
本文节选自《国际经济评论》2022年第5期,原题为《中国面临的就业挑战:从短期看长期》,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参考。
中国面临的就业挑战:
从短期看长期
城镇就业形势及其性质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城镇就业遭受持续时间较长的冲击。可以依据失业的三种类型,即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两者合并为自然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来认识这一就业冲击的严峻程度。2020年2月,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6.2%的高位,系2018年1月该指标正式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此后虽然有所回落,但是,如果假设5%为中国的自然失业率的话,那时以来在更多的月份里,城镇调查失业率显著高于该水平。2022年4月,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再次提高到6.1%,之后虽然回落,但保持在显著高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这意味着中国面对着周期性失业的冲击。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