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塌房”,公知的好日子过去了
罗翔把辛亥革命说成是排满,隔山打牛似的对深圳日本男童遇害事件进行反思。可惜他的“微言大义”并没有被大众接受,评论区成了对他这位法律达人的审判现场。言论自由也在这里蒙羞,据说一晚上就删掉了一万多条评论。
罗翔最大的不幸是失真,最大的“坑爹”就是大家都太熟悉那段历史。这就使他“超越单一的民族主义情感,迈向世界的爱国主义”的循循善诱成了经典的指鹿为马,不但被看作是项庄舞剑,而且触及了近代中国政权合法性的问题,这让任何人都无法无动于衷。
看了罗翔的视频很有感慨,今天当个公知真的太难了。他实在是绕了太大的弯子,费了太多的力气,酝酿了太多的感情,最终仍然落得如此狼狈。这同当年公知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放厥词而所有人都无法提出质疑的时代相比,罗翔实在是没赶上好时候。
这也再一次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大众思想意识崛起的互联网时代,决定舆论战胜负的从来都不是嘴皮子,而是民心。民心在哪里,主流就在那里,正义就在那里。我们过去姑息公知颠倒黑白,今天正在为此付出社会摩擦和廉价革命的代价。
历史就是与现实不断的对话,史论就是政论,不带立场的史论是不存在的。几十年来否定李自成,否定太平天国,否定义和团,否定辛亥革命,否定土地革命如飓风般刮过华夏大地。按照这些人口中的历史,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我们到底是谁。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否定掉了这些,把英雄变成了“暴民”“乱匪”和“逆党”,同一谱系的新中国也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这还能容忍吗。
站在哪里看世界,站在哪里看中国,站在哪里看辛亥革命,这首先是一个立场问题。所有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冲突,都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较量。很多年来大力提倡“包容异质思维”,讲了太多的“多元化”,但是人们仍然无法默许这种刨人民共和国祖坟的行为。
对人民史观的疯狂否定已经沉淀在了中国自由派精英的血液深处,他们让失败者重新获得了胜利。嘴里高喊民粹的那伙人,不是他们有道理,而是因为他们恐惧。他们害怕人民看到历史的真相,害怕人民重新看到自己的力量。
新华社记者熊蕾讲过,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机场对中国游客实行免检,理由是中国人不会威胁飞行安全。不知道在罗翔眼里,这算不算是“迈向世界的爱国主义”。在那个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的年代里,没有公知,不知道是不是这种信任的来源。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