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城婆罗门的阶级性
现在是由过去所构成,并最终影响未来。说来有趣,前阵子,我陪满腹怨气的发小散心,又从长辈那里了解到不少如今早被遗忘的乡村旧事,由此得以窥见我所在小县城生态的另一面。
这也解开了我多年的一个困惑,那些明明在县城过得远比一般人更好,背靠体制占了特别多便宜的人,为什么其中很多人却远比一般人有更多牢骚,尤其是难以掩饰骨子里对社会主义的一种厌恶。
就从我陪发小散心说起。我发小还蛮值得同情的,地产相关从业者,两年没开过工了。他的主要业务已经从给工地供货变成讨三角债了,一天天的,比刚从海里爬出来的水鬼怨气都大。
怎么办呢,我有空在家里就陪人家散心呗。其实,失业以来,他的生活还挺健康幸福,上午健身游泳,下午打羽毛球,晚上逛街。两年多了,少了生意上的人事纷繁,又生活规律,人家愣是连小感冒都没有。
他爸当年也是干部下海,干建筑业两代人,小三十年,正赶上新世纪以来的建设热潮,真攒了不少家底,有铺有房收着租子。所以,人家更多是烦心,人到中年,建筑业是没戏了,接下来该干什么。
可能大家生活中也有不少,像我发小这种吃着时代红利的小企业主,往往都那样,明明擦体制的边吃到满嘴油,又一口一个市场经济好,民营才有活力,国家既要让利又要做好保障。然后,上油管,看柴静,听秘闻,生意好的时候抱怨,如今没生意了,就更抱怨了。
除了听人家诉苦,这种事我也没办法,最多陪人家到处逛,当散心呗。我们先是参观了一下我发小当初加班加点在城郊赶建的那些鬼城。白天空荡荡,连个鬼影都没有,夜里倒是家家户户,大红灯笼高高挂,充满了灵异故事的氛围。一问我发小,原来都是开发商挂的,好歹装出点有人住的样子。
看过这些空城,我们继续开车兜风,也去了下面的各个乡镇。那些过去作为进城买房主力军的富裕乡村,经过这么多年的人口抽取,确实是没有一点人气。进城的,出国的,去外地生活的,本地乡村几乎见不到年轻人了。更不用说,哪怕是仅仅停留在户籍上的年轻人,还不肯生。一个两千人的近郊村,一个季度才生一个,一年生不到十个孩子,这样的农村,还指望什么,七十老翁再喜提三套房吗?
一路看来,我发小也承认,他那堆房子实在没人可买了。他唯一的指望就是如今财政极端困难的地方政府,有朝一日脑雾罩顶,大发善心,能接盘去搞公租房了。可说实话,我们自己的小县城也早被市里抽到七零八落,人口凋敝,连过去那些老小区,如今都空空如也。人口的长期逐级抽取加速了空心化和老龄化,已经在乡村、县城表现出了比城市更明显的问题。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