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朱永新教授谈未来教育
朱永新教授是当代著名教育专家。假如诺贝尔有一个教育奖的话,那朱永新是当之无愧的获得者。
然而,朱永新的教育理论只适合空谈和获奖,却很难或者说根本无法落实。他的理论适合于他讲理论而让别人去做。然后他再进行点评。假如你让朱永新当校长去办一所小学或中学的话,他一定会把这所学校办得乱七八糟。
为什么呢?
因为他所讲的理论他自己都没弄懂,只是在一些空洞的概念或者只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新名词上兜圈子,完全没有可操作性。
比如说,他提出了未来教育的方向的三个标志“第一,人性化。第二,自由。第三,多样化。”从他的论述中我可以确切地判断,朱先生完全没有弄懂教育“人性化”的概念。朱先生能够给出“人性化”的内涵和外延吗?能够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怎样做才算人性化吗?
对于他的《未来的学校》我已经做了系统地批判,不再重述。他所指出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完全错误的。本文从正面阐述教育改革的正确的方向,也请网友批判。
对于教育改革的方向,我也提出三个标志:
第一,以能力为支点学习知识。第二,明确教育鲜明的阶段性特点。第三,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育机制。分别论述:
一
为什么要提出“以能力为支点学习知识”的观点呢?因为我们过去的教育都是把学习知识放在第一位的,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再逐步提高能力。结果就导致了教育的片面性和低效率。如果把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相脱节,知识就是空洞的知识了。有人说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只能说把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结合,而不能说谁先谁后,你分了先后实际上还是一种割裂或对立。
这样说似乎也有道理。我可以举个例子,比如猴子学爬树,是先学关于爬树的知识呢还是先学爬树的能力呢?事实上猴子是通过模仿爬树能力的过程中悟出了爬树的知识。“引而不发,跃如也”讲的就是能力模仿的教育。由“知行”改为“行知”也是一种强调了以能力为支点学习知识的道理。
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效率最高的教育。这是为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
思想脱离实际是一切精神问题的根源。思想与现实的距离越大,精神问题越多。这也是早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道理。只是我们还没有认真总结,加以重视罢了。
我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所谓“习惯”实际上是一种自然化的能力。
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更多地重视能力的培养直至实现“以能力为支点学习知识”的目标,教育必将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局面。
二
人的发展有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鲜明阶段性,教育也必须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而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点。一般来说,儿童的学习要以游戏为主。青少年以形式丰富多彩的泛在学习为主,青年以专业的系统学习为主,中年以后以研究性学习为主。那种不分阶段性的所谓“学习中心”实际上只是一种类似图书馆、博物馆的“学习俱乐部”,它只能是辅助的学习机构而不可能成为主体的学习机构。现在把打破阶段性的混合学习形式当作一种时髦加以鼓吹,是相当荒唐的。在实践中也根本行不通。
三
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育机制是我们老一辈教育人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机制;也是我们教育的最大优势,是时候认真总结、完善了。
家庭教育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为重点而不是以学习知识为重点。习惯是发展一切能力的基础。
学校是权威的教育机构,是国家教育的主体,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 三结合教育的核心。学校对家庭教育有指导义务,社会教育支持、配合学校教育。
最后强调一点: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民族教育高质量的保证。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民族教育。任何降低教师地位的观点和做法对教育的伤害都是巨大的,也是危险的。
2022年10月23日星期日
【文/颂明,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