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生前最后一个国际大战略

2021-02-27 5854 2
作者: 胡新民 来源: 党史博采

  20世纪70年代,世界风云急剧变化,出现了大动荡、大改组的局面。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号召联合起来反对霸权主义。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这是毛泽东生前提出的最后一个国际大战略。这一战略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中国的外交活动范围从此扩展到整个国际舞台。作为中美苏大三角的相对较弱的一边,通过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极大地增强了与美苏霸权主义抗衡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加速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从而在根本上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二十多年的封锁,水到渠成地启动了中国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进程。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毛泽东在四十余年时间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

  从抗日统一战线到“中间地带”理论

  纵观毛泽东一生思想的发展,“三个世界”的概念,可从1935年12月他在陕北瓦窑堡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及其随后的几篇文章中找到源头。

  “瓦窑堡会议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分析了日本侵略者打进中国之后社会各阶级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第172页以下简称《九十年》)1936年7月,毛泽东通过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又将视野扩大到国际,公开向国际社会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毛泽东强调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国的敌人,同时也是要求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敌人。”“中国苏维埃和中国人民因此要同各国、各国人民、各党派和各群众组织团结起来,组成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统一战线。”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毛泽东在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和世界的和平阵线相结合”的战略思想。他指出:“中国不但应当和中国人民的始终一贯的良友苏联相联合,而且应当按照可能,和那些在现时愿意保持和平而反对新的侵略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根据这样的战略思想,毛泽东在1937年7、8月间发表的《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方法和前途》《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等著作中,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抗日的外交政策。随着形势发展,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原理不断解决新出现的矛盾,于1940年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有理,有利,有节”。

查看余下8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