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战争实践中“寻道”的毛泽东
毛泽东“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产生的伟大人物”,他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的军事思想以及所蕴含的哲学思维,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探索,这个“寻道”过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完美结合的典范。
一、毛泽东立志为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与世界”而“寻道”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农民家庭,他的祖上20代、近500年都是生活在“十户人家九户穷”的韶山冲。他从小受到祖辈“农耕”思想的影响,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对土地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他的哲学思维之“根”。
毛泽东曾经谈到自己在年幼时读了6年孔夫子,这主要是指毛泽东在1900年到1906年期间,在家乡的私塾中,从读《三字经》开始,到读《论语》《孟子》和《诗经》。读得都非常认真,甚至能够默写出来。同时,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他还读了许多当时被认为是旁门邪道的杂书,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精忠岳传》等。这6年的私塾学习,为毛泽东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书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智慧奠定了他的“童子功”。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到邻县的东山高等小学读书。在那里,他开始接触到新式教育,如自然科学、英文、音乐。在此期间,毛泽东对中外文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有了一些初步了解。特别是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毛泽东非常喜欢,他曾经说:“当时我正读表兄送我的两本书……一本是《新民丛报》,是梁启超编的。这两本书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13页)
◆1920年的毛泽东。
由此开始到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从小学、中学到师范学校,更多地接受了新的思想影响,他打开了思维格局,开始参与时事,眼光从小山村的田园耕地转而放眼中国和世界的广袤土地。毛泽东从此开始率先接受西方先进的哲学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则成为他独到的哲学思维之“魂”。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得出结论,中国落后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本质原因是旧的社会制度。对此,他坚定了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为公的思想,立志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与世界”,并以此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为自己取笔名“子任”。站在湘江边,他发出诘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出他宽广的胸怀和使命担当的宏伟志向。
二、毛泽东积极投入革命战争实践,他“寻道”的核心理念是斗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