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什么崇法抑儒?对比商鞅变法和王莽改制后,您就清楚了……
我们知道,毛主席有一首诗叫《读<封建论>赠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虽死秦犹在,
十批不是好文章。
百代都行秦王政,
孔学名高实粃糠。
熟读唐人《封建论》,
莫从子厚返文王。
这首诗的意思代表着毛主席对儒学的整体评价:“名高实粃糠”,“返文王”(西周奴隶社会)是落后的政治和历史观。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对“儒”有那么大的意见呢?
以前,小兵只是感觉“儒”的很多说法已经不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比如鄙视生产劳动、鄙视劳动人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比如“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小兵也知道,毛主席曾有过这样精辟的剖析:历代农民起来造反,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要改换皇帝的时候,都要批儒,因为这是违背孔夫子讲的君君臣臣那一套的;但一旦取得政权,由革命者变成了执政者后,为了巩固统治,他们又会把孔子请回来,用“仁义道德”愚弄百姓,禁锢国人的思想。从刘邦见了儒生把人家的帽子拿下来当尿壶,到他的重孙汉武帝独尊儒术;从宋太祖赵匡胤,到朱元璋;从清王朝到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再到国民党的蒋介石,概莫能外。
可这两天,小兵读了朱永嘉老师的《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后,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更清醒地认识。
总体来说,哪怕是在古代,儒家学说特别是经过修正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儒术,是没有起到过多大的促进作用的,反而是法家学说在历次斗争中、改革中,极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当然,小兵的这个说法,没有全盘否定儒家学说,小兵也承认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世界和伦理道德的重要影响,只是我们也要对儒的消极影响,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中华文明的“元典时代”,儒、法和其他各家各派一起,交相辉映,光彩夺目。
众所周知的是,孔子当年的那些理论是没有多少市场的,他周游列国犹如丧家之犬。
反观法家,在春秋战国那个生产力水平突飞猛进,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列国纷争一浪高过一浪的情况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整套促进社会进步、满足人民需求、也契合统治者变法强国的思想主张:从吴起、李悝到申不害,从商鞅到韩非子,可谓群星闪耀。
特别是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最根本的、最强大的政治基础、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留下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
商鞅变法所秉承的,就是法家思想。
从战国至秦统一这个时期,从政治角度讲,法家占据主导地位,儒生都不怎么得志。
秦未汉初,占主流意.识.形.态的是黄老之学,“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带来了“文景之治”。
后来,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但其他学说并没有消弭,而是以其他形式长久存在着。
1、董仲舒讲的已经不是纯粹的儒家,而是吸收了阴阳家的学说,讲天人合一,讲灾异。后世的儒生,也是各家各派都兼修、兼学的,历代统治也根据需要使用法家、兵家等学说。
2、历代统治者实行的其实都是外儒内法。汉代的官员,一个是出身于文法吏,一个是出身于儒生。汉武帝尽管重视董仲舒的儒术,但他真正用来办事的人还是那些文法吏出身的酷吏:张汤、杜周等。而且实践证明,往往能干成事的,不是那些文过饰非、搬弄是非、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儒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君臣关系上,儒生强调尊卑秩序“君唱臣和,主先臣随”,不敢直面君臣之间利害和矛盾关系,也不敢指出君王存在的问题,这就极易导致君王个人喜好的极度发展,要么穷兵黩武,要么纵情声乐;而法家主张君王不能胡作非为,必须收敛自己的一切喜恶,“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法家还直接论述君王如何用法、术、势来驾驭群臣,以及用什么手段来控制和稳定局面,这对大一统国家的稳定是极其有用的。
3、董仲舒开启了一条儒学向神学化方向发展的道路,将天降异灾与人事、政事联系起来,大搞迷信、谶纬之事,成为后来术士们进行政治投机的手段,更被王莽用切实的实践证明了其极端反动性。
我们知道,法家是厚今薄古,主张因时势变迁提出解决社会矛盾的进步的解决方案,一切向前看;儒家则是厚古薄今,主张法尧舜文武诸先王,一切向后看。
王莽当年面对豪强大肆兼并土地,社会矛盾一触即发的社会现实,就是以儒学作为思想资源,把累世不能通其学的六艺搬到现实生活中来,模仿古制,照搬照抄儒生们想象、编造的一些东西,采取复古倒退的政策,用主观主义、本本主义、形式主义和烦琐哲学来应对矛盾,结果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添火加柴”,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1、在土地问题上,王莽试图恢复儒生心目中的“井田制”,更名天下田为“王田”,试图恢复曾经的土地国有,搞一次土地的再分配。可是,这样带有颠覆整个土地制度的改革,对于一个来路不正、政权不稳的王莽来说,是不可能有操作性的。
虽然,王莽下诏书强令推行,但没有实施的细则,更没有像毛主席领导的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来操作实施。三年之后,知道此路不通的王莽不得不宣布废除井田制,土地重新实现私有,人口亦可自由买卖了。
2、在官制问题,王莽依照儒家经典,“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实际上笼络儒生,为自己歌功颂德。
王莽还仿照古代官职的名称,大举修改官名和地名,造成了诸多不便。
王莽朝令夕改,累年问题得不到解决,老百姓的冤情得不到申明。
王莽把四夷称王者,皆更为侯,导致匈奴单于的不满,并因此爆发了战争,这更加剧了王莽统治的崩溃。
3、在货币问题上,王莽依据儒学典籍设计了一套极为复杂的货币发行制度,试图搜刮民脂民膏,以应付浩大开支所造成的财政拮据。但最后,王莽的货币制度推行不下去,老百姓依旧使用原来的汉五铢钱。
这项失败的货币改革,造成了市场混乱,民不聊生。
最终,王莽的复古主义政策以赤眉军、绿林军起义而宣告结束。
王莽改制的失败与商鞅变法的成功,当然有很多其他的主客观历史原因,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儒家思想的落后性、腐朽性和法家思想的进步性、人民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由此,毛主席崇法抑儒,也有了更加深厚的历史渊源。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是极其提倡以史为鉴和古为今用的,毛主席读史治国是可以出厚厚一本书的。
由此,毛主席崇法抑儒,也更有了一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考量!
于是,读史也绝不是简简单单的积累谈资了,而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所以,小兵极力给大家推荐《朱永嘉作品六本合集》,让我们认认真真读史,特别是读毛主席曾经极为关注的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明朝敢于猛批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李贽,毛主席晚年曾亲自辑录他的《史纲评要》23条;秦始皇、刘邦、项羽、曹操、柳宗元、王安石、朱元璋……
【文/红色小兵,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美好毛时代”公众号,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