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沉渣泛起到底是在算谁的账?

2022-02-07
作者: 图书编辑北漂老吴 来源: 图书编辑北漂老吴今日头条号

  电视剧《人世间》开篇涉及“知青下乡”等内容,随着它的热播,关于伤痕文学的争论又一次展开。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旅美华裔学者许芥昱的《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中国文学讨论会的讲话》一文。许芥昱认为,中国大陆自1976年10月后,短篇小说最为活跃,并说:"最引大众注目的内容,我称之为'Hurts Generations',即'伤痕文学',因为卢新华有篇小说叫做《伤痕》,很出风头。"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伤痕文学的代表作有刘心武《班主任》(《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 、卢新华的《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 、张贤亮的《灵与肉》 、叶辛《蹉跎岁月》等。

  当时的文学作品或以悲欢离合的故事,或以鲜血淋淋的场景,对长达十年的大动乱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精神创伤予以了“字字血、声声泪”的强烈控诉,对肆虐横行的极左路线予以了强烈的谴责。这便是伤痕文学的核心思想内涵。

  “伤痕文学”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1966-1976年以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伤痕文学现象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非正常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

  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改编

  从艺术内容来说,早期的“伤痕小说”大多把上山下乡看作是一场不堪回首的恶梦,作品中充溢的是往昔岁月中苦难、悲惨的人生转折,丑恶、相互欺骗、倾轧、相互利用的对于人类美好情感的背叛和愚弄,其基调基本是一种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这一切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有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惘,失落,苦闷和彷徨充斥在作品中。

  伤痕文学被批判主要原因在于其纠结于失去的痛苦的过去,缺乏积极的乐观的精神,无法给社会带来动力,无法给人带来希望,大多陷身悲情的泥淖,始终不能越过自我。这几乎是致命的弱点。

  伤痕文学就是一些萋萋小人,在一个大变改时代把自己的不行,不适,哭述一番,而让伤痕文学兴起的多是那些不能适应社会革命的人。看看2000年至今的社会,道德丧失的种种,就是他们种的因。

  伤痕文学最后走向以否定为目的的历史虚无主义,不仅使用了夸张的放大的以偏概全的手法,尤其是还使用了疯狂的造谣污蔑侮辱抹黑手法,造谣污蔑侮辱抹黑伟人,造谣污蔑侮辱抹黑思想路线和时代,甚至有小人把那个时代说的比小日本法西斯还坏。

  与“伤痕”同时存在的,就是侮辱抹黑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产生的大量英雄模范人物和英雄群体。刘胡兰,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雷锋,少年英雄赖宁,大寨,等等大量的英雄模范和英雄集体,他们一个也不放过。

  方方和她的《软埋》

  伤痕文学除了疯狂造谣污蔑侮辱抹黑那个属于中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时代的同时,他们还不忘歌颂国民党蒋介石,不忘为推翻的剥削阶级招魂,典型的就有那个得到了极高的荣誉和待遇并且早就已经见了阎王的方永刚的《蒋介石:从溪口到慈湖》,以及为打倒的地主阶级鸣冤叫屈的方方的《ruan埋》。除了这些招魂文学,中国的大学里,研究机构里,甚至还出现了为历史上的和当代的汉奸秦桧汪精卫平反,以及大量美化小日本侵略者,为美国歌功颂德的言论。

  可惜悲哀的是,伤痕文学走到今天,已经明显的穷途末路了。这不,拿了诺贝尔奖的莫言,受到了广大网民的鄙视批判,还在为抹黑前三十年辩护;写了个什么原谅不能忘记的于艾平同样受到了网友猛烈的抨击。除了他们,美化小日本侵略,拿了个美国什么奖的阎连科,抹黑武汉抗疫,受美西方认可的方方,为方方站台的湖北大学教师梁艳萍之流,同样受到了广大网民的极度鄙视和猛烈抨击。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民在觉醒,因为人民群众已经觉醒。因为,历史和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时间在洗涤着人民,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在教育着人民,更在教育着青年一代。

  人民群众看得清清楚楚,谁才是真心为了我们这个国家的民族和人民。人民看得清清楚楚,有伟人的日子,国家是什么样,人民是什么样,离开了伟人的日子,国家又是什么样,人民又是什么样。人民看得清清楚楚。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