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超越了‘唯一’
‘唯一’是形而上学的特征。形而上学是古典哲学抽象的形式,这种抽象要归结于到世界终极因素,而且只能是唯一的。笛卡尔开创近代哲学之前,世界是上帝—全能的唯一‘神’创造的,欧洲都匍匐在上帝脚下。科学那时还在哲学里,都是神学的奴婢。大航海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崛起,在意识领域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科学从哲学母胎里快速生长,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力学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而对自然的研究接续了哲学的逻辑,按照大小前提,结论需要符合前提条件。一位网友问我,逻辑属于科学还是哲学?现在应该知道结论,逻辑是哲学和科学共有的,科学乃哲学之子。
按照科学一一对应关联研究自然对象的范式,以感性为基础必然走向唯物主义。有人反问,很多科学大师包括牛顿爱因斯坦最后都走心宗教,这不是背离唯物主义、无神论吗?您说了,最后。那就是他们研究无法前进时,解释不了世界的随机性与和谐性运动之矛盾,思维无能时需要心灵抚慰。宗教具有这种抚慰作用。这也是科学发展了,人们初步解脱了愚昧无知,却依然信奉神灵的原因。当然世俗社会之人,焦虑的不是宇宙的随机与和谐,而是焦虑物质生活不受自己控制,命运的随机。这种不确定使得人们惶恐不安,需要心灵抚慰,各种宗教和心灵鸡汤猖獗。当这些玩意黔驴技穷,青少年自杀层出不绝。
唯灵主义(spiritualism)。作为一种思想传统的唯灵主义带有强烈的宗教背景和神秘主义色彩,它所强调的是灵魂与上帝之间的沟通与统一。唯心主义(idealism)则不同,它乃是近代哲学的产物,其所强调的是通过思想观念的方式来把握世界。这里的思想观念乃是一种理性思维或思辨的理性,并不具有神秘主义色彩。资产阶级崛起,其思想旗帜是大写‘人’的唯物主义。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1561一1626年),和近代哲学开创者笛卡尔(1596年-1650年),基本是唯物主义者,主要针对唯灵论,对准宗教神学对世俗社会的物质和思维控制。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看成是思维与存在问题,这描述的是19世纪初德国哲学状况,不是欧洲哲学和社会状况,不符合历史,因而是错误和片面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感性、理性思维作为人的功能,物自体不依赖人而存在。就这一部分而言,康德的认知是对的。他不对的地方,隔绝了人与物自体的联系,二者之间是填不满的沟壑,绝无桥梁架设的可能。黑格尔开始架设桥梁,以思维沟通,在《精神现象学》中曾深刻地指出,这两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思维就是物性(Dingheit),或者说,物性就是思维。”但其沟通采取了一个失败的方式,理性思维以感性为基础,既然感性可反映物质自然,理性思维可以切近。到此是对的。不对的地方,抵达物质自然—物自体,除了感性反映,还有感性物质活动,人们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即是这种感性物质活动。黑格尔在主奴辩证法里,已经叙述了主体人—奴隶的活动具有物质结果和精神结果,他却视而不见物质结果—制作的陶器,只摘取精神果实。芝麻开门后,二宝取一。
再者物性是人的思维,与人之外的对象是主体和客体关系。无论思维意识具有何等透彻性,光靠思维也没办法把客体变为主体的一部分,在特殊环境中即人化自然情形下,还需要人的感性物质活动,把物质自然对象变为人体可吸收的材料。感性和思维意识到了石头,但绝不能把石头变为大脑一部分,能变的只是石头的感性和理性影像,不是物自体。黑格尔主客观辩证法缺少最根本的东西:人的感性物质对象活动。颠倒黑格尔辩证法,把思维变为物质是错误的,第一丢掉了思维,第二丢掉了人的物质劳动。把人的基本功能都丢掉,只能是旧唯物主义的主体和本体。马克思的解析是完善完备的形式。
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评价他:“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成果。”【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但是黑格尔不知道物质劳动,只知道精神劳动,并把精神劳动当做人的唯一功能。“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因此,黑格尔把一般说来构成哲学的本质的那个东西,即知道自身的人的外化,或者思考自身的、外化的科学看成劳动的本质;因此,同以往的哲学相反,他能把哲学的各个环节加以总括,并且把自己的哲学描述成这种哲学。其它哲学家做过的事情——把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看作自我意识的,以至抽象的自我意识的环节,黑格尔则认为是哲学本身所做的事情。因此,他的科学是绝对的。”【同上】
读过《手稿》者都知道,人在对象性活动中反射出自己的本质。既然劳动创造物是思维与物质活动的结果,人类必然具备这样的双重本质。由此演化出文明社会后的各种实践和异化活动,造成了社会变迁和物质与文明的发展。人们不肯下苦功,了解学习古典哲学,了解古典政治经济学与古典哲学关系。《红楼梦》需要读五遍才懂,《手稿》比红楼梦深刻丰富,中国人不了解欧洲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要读懂不能少于五遍。最起码应该读一点《精神现象学》《基督教本质》,了解一点古典经济学。不能人云亦云,只读二道贩子的解析,什么不成熟、唯心主义等等。把脑袋、思维寄在别人的舌头上,就不会有自己的见识,别人摇唇鼓舌,自己晕头转向。书‘生’,说明没读进去。马克思哲学不神秘,但也绝非中小学数学那般容易,不花点苦功夫得不到真谛。
马克思以工人劳动为起点,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他不是从自然方面开始的,主体和本体都不是物质。他也不是从黑格尔辩证法来解析的。《手稿》是从现实到政治经济学追溯,从英法唯物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到德国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歌德的诗。马克思把其此前继承的传统思维意识全部都用上了,展开了多方位的批判。他在超越唯灵论与唯物论的同时,还超越了唯物论与唯心论。不是分别两次,而是一次的多重超越。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这种论调不尊重历史,不尊重马克思著作文本,一味的杜撰。
比如被市场经济学派奉为鼻祖斯密之人性假设:在不损害他人利益下,自私有利于经济发展。然则这纯属假设,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不符。首先,这个假设没有阐明掌握生产生活资料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个人力量不均衡对等,没有说明法律倾斜保护资产阶级的权益。无产阶级成为一盘散沙,为了维持物质生命存继,出卖自身劳动力,相互竞争,阶级内部自相对立。斯密的假设只对资产阶级有利,对无产阶级没有任何好处。马克思这段话透彻“人只不过是工人,并且做为工人,他的特性只有在这些特性对异己的资本来说是存在的时候才存在。但是,因为资本和工人彼此是异己的,从而处于漠不关心的、外部的和偶然的相互关系中,所以这种异己性也必然现实地表现出来。因此,资本一但想到-不管是必然地还是任意地想到-不再对工人存在,工人自己对自己说来便不再存在:他没有工作,因而也没有工资,并且因为他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工人存在,所以他就会被人埋葬,会饿死,等等。工人有当他对自己作为资本存在的时候,才作为工人存在;而他只有当某种资本对他存在的时候,才作为资本存在。资本的存在便是他的存在、他的生活,资本的存在以一种他无法干预的方式来规定他的生活的内容。因此,国民经济学不知道有失业的工人,即处于这种劳动关系之外的劳动人。小偷、骗子、乞丐,失业的、快饿死的、贫穷的和犯罪的劳动人,他们都是些在国民经济学看来并不存在,而只有在其它人眼中,在医生、法官、掘墓人、乞丐管理人等等的眼中才存在的人物;他们是一些国民经济学领域之外游荡的幽灵。因此,在国民经济学看来,工人的需要不过是维持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的需要,而且只限于保持工人后代不致死绝的程度。”《手稿》【私有财产关系】
马克思上述话语非常具体,相对通俗,也解析的清楚,用不着我赘述。资产阶级理论家描述的人人均等的权利,对于无产阶级劳动者来说是‘无’。在《手稿》【货币】一节马克思说到:“当然,没有货币的人也有需求,但它的需要只是一种纯粹观念的东西,它对我、对第三者、对另一个人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是不存在的,因而对于我本人依然是非现实的,无对象的。以货币为基础的有效的需求和以我的需要、我的激情、我的愿望等等为基础的无效的要求之间的差别,是存在和思维之间的差别,是只在我心中存在的观念和那作为现实对象在我之外对我存在的观念之间的差别。”
斯密假设的前提是人人具有平等的社会权力,实际上并不存在,对于无产阶级非常残酷绝不友好、平等。社会制度缔造者,给予劳动者不能得到的权利,那就是画大饼,彻头彻尾的欺骗。斯密本人不是骗子,是个相对纯粹的学者,但是他的假设是不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是一种书生的幻想。关键是他没有分清人本质和人性,人的物质本质在文明社会呈现不同的变化,意识反映着这种变化,由统治阶级主导。笔者在马克思哲学系列论文中有人本质与人性的专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读进行批判。
书归正传,还是回到黑格尔辩证法和旧哲学问题。
物性是人对物质自然的设定,思维外化的形式。物性不等于物自体。黑格尔在《现象学》【主奴辩证法章节】看到了人创造的生活物质,但是物性-思维外化的固有定式使得他把物质成果不是看做感性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联合产物,而只做精神劳动的衍生物,这就造成了哲学恶果,把人的感性物质劳动本质去掉了,思维可以直接创造对象物。没有区分物质劳动对象物和自然物的差异,形成了思维可以创造一切物,包括康德的物自体。黑格尔假设的桥梁,只存在思维想象中,不能在现实构建,不是马克思的物质对象劳动与精神对象劳动交织运动。这两种辩证法具有显著差异。在认识论上,黑格尔是主客体相对静止的,不是劳动创造存在活动之中的认知论。后马克思主义者,只注意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形式,没注意其辩证法存在本质缺陷,不是人的双重本质,只是单一本质。即使换成物质主体和本体,还不是人的全面本质不是人得物质劳动创造力,而是一般物质运动力,是割裂了或者无视人本质的主客观辩证法。
第二在马克思开创当代哲学以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笛卡尔命题下的对立,时间在200年左右,并非全部哲学问题。这二者都是寻求世界终极的唯一本质,没有脱离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如果我们把哲学基本问题,锚定在思维与存在,依然没有解答笛卡尔命题。尤其是定义马克思哲学是唯物论的一个分支,就没有厘清马克思哲学与古典哲学区别,抹杀了马克思哲学对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变革与超越。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哲学对旧哲学的革命,思维面对社会现实,不再追求世界终极的唯一本质,而是现实的考虑工人劳动者—无产阶级的命运,人类异化和解放问题。通过感性物质和理想对象活动,在对象性结果上解析出人的物质力和思维功能,发现了人的二重本质。这种二重本质在人类多数时空—在原始社会解体前是协调统一的,在以私有制为代表的文明社会后才分裂,成为劳动异化的根本。后一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完成。在《手稿》里只与现实私有制联系,没有追溯根本分工的历史。抽象是哲学必要也是必然形式,但抽象到‘唯一’是古典哲学即形而上学的标志。马克思哲学、思维面对现实,从现实抽象到人的二重本质,由此解释人类社会。从无产阶级命运哲学扩展到整个人类哲学。用中国道家哲学描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千千万。
而后马克思主义者还在念念不忘的求‘唯一’,看不到实践是劳动创造的衍生物、衍生词,把实践哲学作‘唯一’的教条。一句话,分不清马克思核心的历史观和扩展的历史观。前者用于改造世界,后者用于解释世界。《手稿》是前者,用于改造世界行动的指导。《形态》用于解释世界历史,间或改造世界的论述。对于实践唯物主义是共产主义的规定,还有‘根本分工’和解决‘根本分工’的论述都属于改造世界的论述。其余大部分属于解释世界的描述。如果把解释世界的哲学当做‘成熟’,把改造世界的哲学、思维当做不成熟,对于无产阶级理论来说是本末倒置,对于马克思墓志铭也是背叛和颠覆。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关键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墓志铭,《费尔巴哈提纲》第十一条,也是最后一条。【墓志铭英文是piont,译作‘关键’比译作‘问题’更合乎原意。】
作为一个理论来说,核心立论必须能够透彻社会历史和现实。马克思《手稿》:“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同其它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其它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他人的关系。”
这是马克思从劳动创造学说到衍生的实践论,明显看出从改变世界的思维到解释现实的思维路径。《手稿》的核心历史观,与透彻的现实观是统一的,协调一致的。在此马克思建立了新的哲学规范:立论自洽,事实它洽和续冾。在一些人看来,这不是与科学规范一致吗?确实如此,但要注意,科学的事实他冾对象是物质自然运行轨迹,而马克思的事实它洽和续冾是社会现实和历史,是人的物质力和思维力的交织运动,是人不同于物质自然和动物的活动。
马克思对现实的描述和解析对象,包括了现代工业自然包括了科学、科学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但要说马克思是科学,那是把总体说成是局部,把老子说成是儿子。懂点思维、哲学历史都知道,科学从哲学分娩出来,理性逻辑是他们的共性。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就是突破了古典哲学的‘唯一’—-追究世界终极本质的形而上学,建立了当代哲学的范式:思维以及反思以现实及其过往为对象,即以社会现实和历史为对象。科学和哲学对象不同,混淆二者区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变为历史唯心论的翻板。恩格斯和斯大林都踏上了这块翻板。恩格斯由于没有看到《手稿》,其长处在于政治经济学和自然研究,出于历史误会和客观原因,有情可原。而斯大林在1936年马克思《手稿》和《形态》原本出版之后,还踏上翻板,只能说明其实践能力超乎哲学思维,是个历史的遗憾和悲剧。对‘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做了一个相反的说明、备注。
从主体和本体上鉴别
唯物主义的主体是物质自然,本体是物质自然运动。马克思哲学主体是无产阶级,本体是劳动创造。以《手稿》来看,特征显著。我以前论述给工人加了前缀‘现实的个人’。这似乎与黑格尔的人和费尔巴哈的个人具有一致性,然而黑格尔的人是思维意识的抽象代表,缺乏感性物质对象活动,是不全人本质的叙述。费尔巴哈的人是从宗教本质和对动物意识比较而来的人,具有了表面的感性,缺乏人的劳动创造历史,是个半截子人本质论述,本质上与黑格尔相同,在本体论即人的存在活动上,没有达到感性物质活动。倒退与唯物主义相同,前进却成为黑格尔主义者,进退维谷。其关注范围,没有囊括社会现实,没有关注到工人,也就无从涉及古典经济学的继承与批判。他在自然唯物主义和社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中徘徊。他的贡献,就是启迪了马克思走出宗教神学,说出动物意识是本能意识和受限活动区域。马克思接着讲,从工人劳动追述人类劳动创造历史,从受限区域走向广阔的时空,从本能意识发展到思维意识。从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中单一思维人本质,到思维与感性物质对象活动的双重本质,简称思维与物质本质。这里需要重复提醒,马克思的物质不是指自然物质,而是说从自然接续而来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自己物质生活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本体存在运动上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有关键的区别,与自然唯物主义有关键的主体和本体区别。
一个哲学从主体和本体上建立,并且以社会现实和历史证实,符合立论的它洽和续冾,具备了基本的条件。对于普通人清晰解释现实和世界历史,是哲学必要的完善。可以说马克思在手稿里基本做到了,只不过他还是用旧的哲学术语,还有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痕迹。《形态》是对一般人,用较比通俗的语言,新的哲学术语,完成了蜕壳仪式。如果我们追溯哲学历史,每前进半步都是如此程序。费尔巴哈和黑格尔都是如此,在上溯到康德也是如此。但不能就此说,用了旧的哲学术语就没有创新。为什么对马克思哲学评价如此尖刻求全责备呢?
在我看来,这些人站在自然唯物主义立场、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不肯承认传统带来的固有认识,自认为是真理的正统,不容他人质疑。这其实也是形而上学‘唯一’的呈现。再者这些人没搞懂核心劳动创造历史观和扩展的实践解释历史观的区别,不明白马克思哲学劳动者,和解释历史的实践人的主体区别。历史上资产阶级崛起,他们思想旗帜大写着‘人’的唯物主义。这种看似微小的位移,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核心的转变,由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变为资产阶级历史选择论,即变成社会达尔文主义。而科学的定义恰好契合了这个转变,因为科学意味着自然唯物主义,由劳动者主体和劳动创造本体活动变为物质主体和物质存在本体运动。在意志博弈论这块翻板上,混淆‘物’的运动和‘人’的运动,把主观问题变成客观问题。
【文/士心,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