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小赵北京马驹桥“求职”记

2025-01-27 570 0
作者: 记者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 题:寒风中7小时的寻觅——新华社记者小赵北京马驹桥“求职”记

  新华社记者赵鹏昊

  眼瞅着到年根了,那些打算春节期间留下来、为这个城市节日正常运转而守候的基层劳动者过得怎么样?能不能找到活儿?

  周末清晨5点,记者顶着干燥凛冽的寒风,一头扎进了北京通州区“马驹桥劳务市场”熙攘的求职人群里。

  “物流分拣,日结工资300元。打扫卫生,日结工资240元。”正穿行于人群中,记者突然被一声招工的吆喝吓到。一个身穿黑色羽绒服的男子边吆喝边往前挤。

  “在哪儿干?具体是什么活儿?”记者问道。

  “就在旁边的物流园,也就是捡捡垃圾之类的……”黑衣男子头也不回地回答道。他的话很快被旁边务工人员一声声“我去”“我去”“我也去”给压下去了。记者也没想到马上要到手的“工作”就这么从指尖溜走了。黑衣男子带着十来个务工人员穿出人群,上了一辆大巴。

  在热闹的人群之外,在街旁多个劳务中介公司门口徘徊的陈绍斌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水果包装,当天结算工资,马上出发,去不去?”一位劳务中介问陈绍斌。他摇了摇头,貌似在等待着什么。

  “临近春节,很多务工人员已经回家了,这几天的日结工资都比往常高了不少,而且工作也相对好找一点,可以等等有没有更适合我的活儿。”陈绍斌自信地说,“昨天我就接到一个日结工资320元的活儿,但愿今天还能找到一个工资差不多的。”

  “快过年了,你不打算回老家么?”记者问。

  48岁的陈绍斌轻揉着下巴说:“今年过年我不打算回山西了,计划趁着这几天工资高多挣点,再多攒些钱,希望2025年自己可以开个小饭馆。”

  记者与陈绍斌攀谈了几句,陈绍斌突然说:“你不是来这里找工作的吧。”

  “我难道不像来这里找工作的人吗?”记者一惊,心想这么快就被识破了?为了这次“体验”,记者专门换了一身旧衣服,脸不洗,牙不刷,下车还往身上、头上抹了两把土……

  “来这里找工作的人,都是跟我年纪差不多的,你这么年轻的,在这里很少见。”陈绍斌说。

  “我是第一次来这边找工作,可以跟着您一起找工作吗?”记者心怀忐忑地还想继续装下去。

  “没问题。”陈绍斌爽快地答应了。

  临近7点,陈绍斌紧盯着是否有新到的劳务中介,还不时地看看手机是否有新的招工消息。“这时候可能会有‘急活儿’,薪水能再高一点。”陈绍斌说。

  为了出行方便,陈绍斌在这个劳务市场附近租了一间屋子,屋子里可以做饭还有暖气。“有些时候工作需要5点就来市场找中介报到,住近一些还可以多睡会儿。”他说。

查看余下5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