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驳虎:麦收时节频降雨,背后是小麦在中国的“水土不服”
核心提要:
1. 近日“数百台收割机在河南高速上堵了五六天,损失谁来承担”短视频刷爆网络。经核实,5月22日有24辆收割机运输车出现缓慢通行情况,原因是未办理相关文件导致查验效率不高。事发时麦收刚刚开始,外地收割机对农事影响有限。
2. 自25日以来的连续降雨天气,导致河南部分地区尤其豫南地区出现籽粒萌动和穗发芽现象,进而导致小麦产量质量下降。从历史上来看,起源于地中海气候区的小麦需在夏季干旱时收割,而东亚的夏季正是雨水充沛的时候,这种“水土不服”使得雨季来临前对小麦进行抢收非常重要。
3. 5月23日起河南开始组织抢收已成熟小麦,并采取了充分发挥收割机和烘干设备的作用,协调跨省协作机制和粮食收购服务,加强气象信息服务等措施确保麦收,力保全国第二大产粮大省的粮食安全。
4. 今年麦收时节的降雨历史上并不罕见,因此相关省份在减灾防灾和处理受灾粮食方面都有着充足的经验。全国粮食储量目前也非常丰富,足以应对这种农业灾害性天气。造成这种连绵降雨的原因,是因为华南的“龙舟水”北移到了中原大地,这体现了气象学和人类关系的紧密联系。
作者|唐驳虎 凤凰新闻客户端荣誉主笔
近日,河南多地接连降雨,导致待收割小麦倒伏、发霉、发芽的情况引起了公众关注。在输入框里只要打出河南,排前几的关联词都是小麦。
而在短视频平台,“数百台收割机在河南高速上堵了五六天,损失谁来承担”,更是被刷爆网络,引发了诸多关注和讨论。
河南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河南的粮食安全不仅直接关乎当地农民的“饭碗”,也关乎国家粮食安全。
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亿8653万吨。其中黑龙江7749万吨排第一,河南6789万吨排第二,山东5543万吨排第三。
黑龙江和河南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河南每年45%的粮食(3000万吨)要向省外调出,还要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这片中原大地的贡献居功至伟。
自25日以来,连续5天的大雨给当地小麦收割带来较大影响,也让沉默的小麦首次在网上得到了高度的关注。
收割机事件发生在降雨前4天
小满过后,近段时间正应是小麦收割的农忙时节。 从一些视频画面可以看到,收割机在高速路上排起了长龙。有的声音称,收割机受阻导致小麦损失。
按照一些人的描述,上百辆收割机在南阳高速出口被卡,管理人员就是不给放行,滞留了5天。因此整个南阳市的麦子被耽误收割,烂在地里发了芽,农民损失好几十亿。
这种论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毫无人性的官僚主义,自然令人诧异和愤怒。还有人上升到地域黑,说河南这个地方没救了。
而当地农业农村局的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该事件当天已经在协调下得到妥善解决,所有收割机当天就下了高速,顺利进入南阳实施作业。
到5月30日,河南高发南阳分公司发布正式调查通报,经核实,事件发生在5月22日,当天从唐河收费站下站的收割机运输车共计159辆。其中高峰时段有24辆收割机运输车集中下站并出现缓慢通行情况。
原因是部分收割机运输车未办理《超限运输车辆通行证》,导致查验效率不高,其余135辆运输车均有序顺畅通行。问题出现后,立即增配查验人员、提高查验效率,采取容缺放行。
当天即解决了车辆通行缓慢问题,不存在“数百辆车拥堵五天”情况。自5月22日至今,南阳分公司所属11个收费站未再次出现车辆滞留、无法下高速等情况。
根据进一步的了解,收割机下高速遇阻,实际上是一些农机手没有提前申报“跨区作业证”,而运输收割机的车辆超高超宽。这样就视为普通运输,不能享受涉农绿色通道免费通行的政策。
当然,缴费下道是可以的。于是司机和收费站产生了争议。当地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协调,这些问题已经当场解决:允许收割机先免费放行,后补办。
南阳盆地,就是诸葛亮“躬耕”的老家,有着上千万人口,是河南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也是河南重要的农业区。近年种植面积平均在1000万亩左右,是地地道道的种粮大市。
南阳麦收季一般为5月25日至6月10日,高峰期在6月5日前后。在南阳麦收高峰期,需要1.6万台收割机,本地有约8600台,其他则需要外地收割机来补充。
根据南阳市的统计,到24日17时,全市当日共投入联合收割机4169台,其中外地联合收割机2555台,“三夏”时节将投入16余万台(套)农机具用于收割。
5月22日事发时,正处于麦收刚刚开始的时候,只有10%的成熟麦子需要收割,本地的机器完全可以对付。即使真的发生了外地收割机被滞留在高速,也不会因此就没有机器去割麦子。
即使以25日为界,当地的小麦大多数也尚未完全成熟,麦农正常不会对未成熟的小麦进行收割。
如果放大到全河南,每年夏收河南全省都要投入各类农业机械400万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7.7万台,才能保障夏粮归仓。
即使是真的(实际为假),一个高速路口怎么也背不了全河南下雨和粮食安全的锅,让抢收任务毁在20台或者100台收割机上。
毕竟,人类的大脑是由几十万年小部落猎获生活演化出的生物组织,能够直观感受的量级只有视觉可见、具象化的几十“家族级”,最多百千位的“村级”组织规模。
对整个现代社会系统的庞大复杂性和产出总量的亿万天文数字,难以有直观的理解。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早已超出了大部分人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也正因如此,网络时代,尤其是被故意剪裁、歪曲的信息和不完整真相,让人们越来越不自觉成为情绪的奴仆、谎言的奴隶,成为天真善良的被捉弄者、消费者。
有的人甚至进一步沦为完全不看真相,只凭先入为主的立场整天发泄情绪的动物。
当然,对农民疾苦的关心,对粮食安全的关注,大部分人关注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因此更要分外警惕剪裁歪曲事实的现象。“善良的人们啊,你们可要当心!”
25日后的连续五天降雨
几台收割机根本不是问题的原因,最大的问题是下雨。河南自25日以来,连续五天普降中到大雨天气,导致全省部分地区出现籽粒萌动和穗发芽现象。
此次降雨过程雨量大,从25日至29日,全省平均降雨量达到35毫米,其中商丘81.3毫米、周口55毫米、驻马店48.8毫米。
当前豫南小麦正处于成熟期,豫北小麦处在灌浆后期,小麦灌浆后需要暴晒,发青的小麦需要酷热催熟,早不得晚不得,连续5天的阴雨天气对整个河南小麦收获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特别是对小麦先成熟的豫南地区——南阳、信阳、驻马店、周口四市影响更大。豫南多地出现“芽麦”(小麦发芽)现象,小麦成片倒伏、发霉,辛苦了一季的老农手捧着发芽小麦抹泪。
小麦麦穗在雨中发芽,会导致干物质降解、产量降低、品质质量等级下降,不仅失去商品性,还没有种用价值。豫南有些地区已经不只是阴雨,而是到了防汛排涝的程度了,夏粮产量肯定会受影响。
在南阳,雨水饱和后的土地让轮式收割机都下不了田,只好在道路上待命,只有部分履带式收割机可以下田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豫南、关中、晋南地区外,此轮降雨也波及山东、苏北、皖北的小麦种植区,影响很大。要论连续阴雨时间,陕西关中和陕南的时间更久。
陕西有些地区在5月25日前已经阴雨5天,持续至今已达10天。潼关到河南灵宝一带,还遭遇了创纪录的5月大暴雨。糟糕的是未来5天陕西一带依然预报被降雨笼罩,形势不容乐观。
抢救小麦
野生的小麦是在中东的“新月地带”被人类驯化的,与拟山羊草、节节草两种禾本科近亲先后杂交,经历几千年的培植演化,成为一种高产宜食的农业作物。
小麦的起源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冬春温凉多雨,夏秋炎热干燥。在漫长的自然演化以及人类的驯化过程中,小麦也早已适应了这种气候特征:
种子在冬季前萌发,幼苗越冬;春季雨水滋润,迅速拔高开花结实;夏天干旱,植株枯萎死亡而种子成熟脱落,等待下一个冬天雨水发芽。
商周时期,小麦终于传播到了东亚大陆北部的温带季风区,并以高产的优点,逐步取代了中国北方传统的粮食作物——粟、黍,也就是小米、黄米等。
但偏偏东亚大陆夏季受到海洋季风,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寒潮的影响。与地中海气候正好相反:冬季寒冷干旱,春季则降水稀少、干旱多发。夏季雨水爆发,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
这种气候的差别对小麦的生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麦本是冬初播种,夏初收割。冬季水汽少,寒冷干旱,对越冬不利,因此有“瑞雪兆丰年”的民谚,需要积雪覆盖保温,增水利田。
春季是生长时期,小麦最需要水。但东亚地区的春季普遍缺少雨水,还有倒春寒,因此有“春雨贵如油”。到了收割的时候,又恰是雨季到来前,所以抢收是非常关键的。
东亚地区实际上是不适合小麦的生长和种植的。高产的小麦在中国普及,也经历了一个上千年的适应过程,包括水利、选育、磨粉、管理。最后才替代了小米黄米,变成了北方的主粮。
所以,从中东到东亚,根本的规律“并不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而是小麦驯化了人类”。地理、气候、农作物生长条件,对人类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而农业也最早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创造了定居农业、村落、陶器、工程、粮食剩余、文明、阶级和国家,创造了超过一个部落规模的庞大人类组织。
以前小麦成熟的时候,都是全村出动,外出的人都要赶回,连中小学都要放麦收假。各家都是小孩做饭,最简单的馒头稀饭就咸菜,要没日没夜的抢收,连续干上几天把小麦归仓才安心。
然后又得马不停蹄地种下一茬玉米,这就是双抢。现在机械替代了人手,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水肥农药良种也把小麦亩产记录推到了900公斤,大田产量也可以做到600公斤。
但在麦收季节,最怕的依然就是下雨,而且是这种多日连续降雨。农业本质依然要看天吃饭,天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麦收这件事,不能早,青了没熟不行;也不能晚,熟透麦穗就掉落浪费了。只能在成熟的时候,恰到好处的收麦,时机很重要。而时机就得看天气了。
全力保收
为了提前应对这场灾害,河南5月23日就开始组织豫南成熟地区抢收小麦,雨前抢收178万亩,已成熟小麦基本抢收完毕。
截至下雨前的5月25日17时,河南已投入联合收割机1.6万台,收获小麦178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2%。
其中南阳116.7万亩(比例10.5%),驻马店30.8万亩(比例2.6%),信阳28.1万亩(比例5.6%),平顶山2.2万亩(比例0.6%)。
降雨后,河南又抢收208.3万亩,如南阳市号召本地的724台履带式收割机尽量上地,并与周边地区联系引进履带式收割机,力争把降雨对小麦机收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至5月29日,累计收获386.3万亩,占河南8500万亩小麦面积的4.52%。到5月30日,河南的降雨基本结束。随着降水停止,气温也将重新走高。
河南农业部门表示,6月1日基本具备农机下地作业条件。6月2日黄河以南小麦进入集中收获期,6月4-7日可形成收获高峰。
预计到6月13日前除局部零星降雨外,全省主要麦区以多云和阴天为主,有利于大面积机收作业,6月15日前后麦收基本结束。
为了把这次降雨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河南推出了10项举措,保障夏粮抢收。具体如下:
一、集中发挥全省现有3万台履带式收割机和5698台烘干设备的作用,加强省、市、县联动,精准调度、精准对接,最大化的协调调度,最大化发挥农机装备效果。
尤其是豫南地区全力联系履带式收割机,确保及时高效收获。
二、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组织田间排水,加强田间管理,帮助困难群众和偏远地区开展抢收服务。尽最大可能联系农机设备。
三、用好跨省协作机制。请农业农村部帮助协调调集周边省份的设备,组织签订农机应急抢收抢种作业互助合作协议的1万台履带式收割机,对雨后难以进地的田块进行抢收,不能因为收割机不够而影响小麦收获。
四、做好粮食收购服务。中储粮和全省大型粮食收储企业、地方粮库,发挥烘干装备力量强的优势,加大湿粮收购力度,及时开展烘干、仓储。
五、现有烘干设备能用尽用,最大限度满足烘干需要,全方位发挥烘干设备作用。解决好烘干机械所需热源问题,保证烧煤烘干设备一律正常运行。
六、设备烘干和晾晒两手抓。充分利用文化广场、学校操场、房前屋后、平整房顶等各类场所,甚至一些企业的标准化厂房、空置的厂房等,积极开展晾晒。防止直接堆积造成发热霉变。
河南省财政还紧急下拨资金2亿元,专项用于小麦烘干,确保小麦质量、确保颗粒归仓、确保农民收益。
七、重点管理好400多万亩种子田。河南有400多万亩小麦种子田,占全国的38%以上,其中60%分布在豫北地区,受降雨影响较小。
但今年豫南的小麦种子会受一些影响。对400多万亩小麦良种田,要优先调度,优先收获,优先使用烘干设备,优先保证种子质量。
八、加大投入全力收获。今年“三夏”期间天气情况特殊,省、市、县抓紧测算,加大农机调运、抢收快收、粮食烘干等方面投入。
九、农业农村厅、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和各个市县做好每日调度工作。每天做好农机的精准调度、高效调度和科学调度,直到今年夏种完成。农业口调度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报告本级政府。
十、做好各种预案,加强气象信息服务,向基层精准推送气象信息。做好服务保障,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三夏”生产的良好氛围。
补救措施
其实这样的天候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2000年以来,河南已经遇到至少四次五月雨导致小麦发芽严重的情况。如2009年、2013年、2016年、2018年,在减灾防灾上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技术。
2009年小麦收获季,由于连续多日强降雨,豫南、鄂北也出现过严重的“芽麦”情况。当年,为保护农民收益,国家对豫南5市、鄂北6市出台收购政策,托市收购符合国家标准五等以上的小麦。
今年是14年来最严重的“烂场雨”天气。河南省表示,将全力做好小麦收储,规范粮食收购行为,加大收购力度,应收尽收。不符合食用标准的“芽麦”,会组织设点对接收购。
由于芽麦价格低,下游加工企业会购入一部分。例如酒精、饲料企业消化的“芽麦”比例相对较大,不会完全浪费掉。
而为了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经济补偿功能,尽可能减少小麦种植农户损失,河南已经通知各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全力做好小麦保险理赔。
对于当前雨势和灾情,专业人士表示,五天降雨对产量肯定会有影响,但也不至于连片绝收。今年雨前,各地小麦长势都非常良好,超过去年的最高水平。在局部损失后,预计还是平常年份的产量。
专业人士表示,去年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市场在初期也是存在悲观预期,但事实上却是产量、质量双丰收。今年夏粮损失秋粮补,下一茬种玉米,雨热同期,但愿秋粮丰收。
最后,中国的各类粮食国家储备都保持在一年粮食产量的60%以上,甚至接近100%。足以应对局部灾情乃至全国性灾情,这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支撑。
究竟是怎么回事
以上,基本完整讲述了河南小麦遭遇的雨情是“怎么回事”。但至于“究竟是怎么回事”,那眼光就不能只局限在中原一地了。必须要有全国、全世界的视野,才能看清全局。
从气象学的角度回答,这次降雨的原因很简单——副热带高压又异常北抬了,把原本属于华南的降雨抬到了黄淮一带,造成了平时七月下旬才有的景象。
也就是说,这个时节本来应该下在珠江流域的“龙舟水”,向北跨越了整整1200公里,下在了淮河甚至黄河流域。生长在北方的小麦,哪里知道什么是华南的“龙舟水”啊。
华南的“龙舟水”变成了中原的“烂场雨”。江南华南也就遭遇了提早的高温覆盖。这就是气象学与人类社会的紧密关系。后续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