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供销社的几个认知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城乡基层供销合作社大量消失,但供销合作社系统却依然保存完整,从没有消失。但是群众对于供销合作社的认知却非常淡泊,甚至有人认为,供销社已经消失;有人认为供销社即使存在,也和一般的商店没有多大差别;也有人认为让供销合作社继续存在或回归,就是意味着计划经济的回归,是不可取的,是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甚至有人认为,供销合作社就是日本的农协一样,供销社的回归,会使农产品价格上涨等。
显然这些认知都存在误区,但客观分析,又都有一定依据,在此需要说明。否则任凭误区存在,影响供销合作社事业的开展。
一、为什么许多人认为供销合作社已经消失?
事实上,供销社系统一直都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基层社越来越少。但县以上的供销合作联社一直存在,而且其人员都享受参公编制下的待遇。这就需要反思一下,供销合作社系统参公人员有多少?一年需要花费多少财政开支来供养?县联社及以上供销系统的工作有哪些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直接相关,能够帮助基层供销社一起,解决个体农民生产生活所需?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这些人员的具体工作都是什么呢?
进一步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基层供销社越来越少?市场化改革后,基层供销社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基层商业机构,它应该转变成具有群众性、合作性以及管理上的民主性的供销合作社,该合作社在农村统分结合改革中发挥“统”的作用,从而使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时不会受骗,农产品生产出来不担心销售问题。但是基层社没有进行及时的调整,造成与社会资本竞争过程中逐渐失去优势,基层供销社在农村变得越来越少,在城市基本见不到供销社的影子。由于基层供销社减少,又没有恢复合作性质,因此供销社距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越来越少,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内容越来越少。正因如此,造成了在人民群众中供销社消失的印象。
二、为什么人们认为供销社与一般商店没有多大差别?
目前在农村见到的供销社,基本上没有合作的性质,尤其是合作社的群众性基本消失,基层供销社多是承包或者买断原来计划经济时期的供销社场所,独家经营,根本没有做到将农村各农户吸收到合作社中来,改革成真正的合作社性质;也没有将服务农户产品销售以及农户生活用品、生产资料供给当作自身经营的宗旨。我们在农村进行调研时,时而发现几个供销社,但调研发现,这些供销社既不是集体经营,也不是合作经营,基本类似于社会资本性质的经营,这些情况便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认为供销社与一般商业机构没有区别。这也正是我们供销社合作机制建设过程中应该加以反思的问题。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