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村的困境——后继无望的下一代
我的故乡静卧在八百里秦川腹地,在这片曾经孕育过周秦汉唐之辉煌盛世的土地上,如今却上演着一暮暮无声的溃败。
每当暮色降临时分,站在村口望去,那一溜沉昏的路灯,无精打采的照在偶尔走过的几个佝偻的身影上,像在预示一个正在逐渐坍塌的乡土世界。
一,教育的叛逃,抽干了乡村最后一汪活水
城镇化的浪潮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正在将农村最后的一点活力与希望如抽丝剥茧般,一层一层的剥离。
记得我们村出的第一个大学生,离开家乡已有四十多年了吧,或许当初那个曾成为全村人骄傲和希望小伙,现在也早已鬓发斑白身材佝偻了吧?
但是至于人家到底变成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甚至包括他的父母。
因为人家早在大学刚毕业那会,就已经跑到外国去发展了,并美其名曰“中国容不下他要飞翔的梦”。
据说别人说,他一年到头从不主动跟家人联系,就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记得那时候乡亲们争先恐后去他家祝贺,临走那天,家里的院子里挤满了送行的人。
乡亲们有的给他送来几个自己从来都不舍得吃的鸡蛋;有的把攒了许久舍不得花的分分钱和毛毛钱,硬是凑够了几块整数交到他手里;更有视力不好的老人,为了表示一点心意,在昏暗的油灯下连夜为他赶制老布鞋,好像是所有农村人,都从他那里看到了农村的出路一样。
谁知道毕业后,他却悄无声息的出国留学去了,然后就定居海外就再没有回来过——这个曾经承载着所有农人对知识的崇敬和对命运的希冀的“知识青年”,最终却成了农村抛向城市的一枚小石子,沉没在城市的汪洋大海里再也看不见身影。
村小学早已改成了村委会,村委会每天人进人出的,办公室里坐着的却是当年学习最差的学生。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所有的家庭都是拼尽两代人的努力去托举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压的一家人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当学历彻底沦为叛逃农村的通行证,土地便再也留不住向往远方的脚步。
自从降低高校门槛之后,那些高举录取通知书的孩子,便如浪潮般一批又一批的涌入城市。
谁知道到后来,他们却活的像游丝一样布满城市的每个角落,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在城市,他们始终找不到自己的落脚点;在农村,他们却有一个永远也不想回去的家。
而这一声“不想回”,却是无数个投身城市的农村青年,心头永远的痛楚和无奈。
“就算在城里捡垃圾,都比在农村种地强。”
不知道是谁曾经的一句话,如今却像一根巨刺,插在那些荒芜多年的田地间,刺痛了每个农人的神经。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