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后发国家是怎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
最近,央行的一篇论文火了。
原因是其中的一个观点: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说真的,我也觉得中国的饭桶文科生太多,比如写这篇论文的诸位。不过,后发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显然不是文科生太多,而是另有缘故。中国目前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所有有必要把事情说清楚。
对中等收入陷阱,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约定俗成的看法是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这些国家无法进入世界金字塔的上层,是全球剩余价值的提供者,而不是瓜分者,只能在中层徘徊,甚至有跌落的趋势。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普遍有两个特点:经济对外高度开放,国内资源由市场配置。
知道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读者应该知道,在市场经济之中,资本都会自动选择短期内获利最高的方式。
对后发国家的资本来说,短期看,利润最高的方式是个从事低端行业,包括提供廉价的原材料和低端制成品。比如,廉价出售矿产资源和农产品;比如,承接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产业,招一些廉价劳动力。这种模式如同启动了印钞机,短期内财源滚滚。对一个国家来说,这些企业聚集的地区,就是发动机地区。
相比之下,从事相对高端制造业的企业,则困难重重。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相比进口产品,本国产品注定质次价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上,这些产品没有生存空间。生产这些产品的地区,注定不断衰落。
从纯成本考虑,确实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当然,当时提出这句话,有特殊历史原因——航运紧缺轮船,自己造来不及)。
工业技术,说到底是经验(数据)的积累,迅速发展本国工业技术水平,其实就是以最高的速度、最低的成本积累最多、最有价值的数据。
所谓实践,就是烧钱,做大量的试验,积累数据,最后总结出最佳设计、加工方案。
积累数据的过程,既耗时又耗钱。
如果一个国家整体技术水平比较高,那么积累的工业数据就就比较丰富,现有的设计、加工方案就比较先进,需要发展的技术短板就比较少,投入较少的资金,增加不多的数据,就可以生产出一种新的相对领先的产品,占领全球市场。
研发成本,就可以均摊到全球市场。
全球总需求越大,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幅度越高,研发成本越低。
这是用全球的资源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安生,公众号:卢瑟经济学之安生杂谈中国制造高精度机床的困难在哪里?
不仅如此,这种高端制造业的成本差距不会缩小,只会扩大。
显然,这种技术积累有两极分化的趋势。
其他国家和美国之间的差距越大,一旦用了美国战斗机,自己再生产同类的产品就会极不划算。且不说从头到尾积累一遍所有的经验(数据),就是积累出来,也未必比美国战斗机更便宜,让其他国家分担成本。毕竟,美国战斗机销往全球,本国的战斗机只能自产自销。
所以,买了F4,基本就会买F15、F16,买了F15、F16,基本就会买F35。不买的原因,无外乎美国不卖,或者,买不起。
对发达国家来说,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对后发国家来说,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发国家明显处于劣势。 安生,公众号:卢瑟经济学之安生杂谈中国制造高精度机床的困难在哪里?
实行市场经济的后发国家难以限制发达国家的高端工业品进口。只要本国大量出口廉价的低端商品、矿产和原料,就会有大量的贸易盈余。如果后发国家限制发达国家的商品进口,就会导致大量的走私行为。不仅如此,发达国家必然会以本国市场准入为条件,要求后发国家开放市场,否则就要限制进口后发国家的商品。
绝大多数工业至成品都包含高科技的关键零部件,进口国外高端制成品,就必然扼杀本国高端工业。比如,进口德国汽车,必然使用德国发动机。国内汽车市场,大量使用德国发动机,本国发动机就无人问津。本国发动机市场占有率低,必然影响本国精密机床的销量。本国精密机床产量低,必然导致本国精密机床成本高,技术落后。
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只要自由贸易,后发国家内部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就会出现发达国家工业水平进化,后发国家工业退化的趋势。发达国家生产高精尖产品,后发国家承接中低端行业、高污染行业的产业转移,生产发达国家不愿生产的低端产品、假冒伪劣,提供廉价资源和劳动力。
希望本国的高端制造业突破天花板,就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这种投入在可以预期的未来,都是不经济的。在可以预期的未来,除非发生工业革命,否则后发国家的本国高端制造业,都必然是技术落后,质次价高的。后发国家需要源源不断地投入资源,才能保证本国高端工业苟活,不出现去工业化。
这种补贴必须是全面持久的,维持整个产业链的存在。否则,后发国家的企业,不使用本国高端工业品,本国的产业链会逐渐被打断,变得支离破碎。
比如,后发国家也许能生产高端电子产品,但是核心零部件,则往往仰赖进口。再比如,后发国家也许能生产先进的工业母机,但是核心零件则往并不是本国生产的。最终后发国家再也没有能力独立生产高端制成品。
一旦后发国家触及发达国家的技术天花板,就可能被切断核心零部件的来源。这时,这些后发国家的高端企业就会被打回原形,暴露出高端血汗工厂的本来面目。
这时,原有的制造成品的技术变成毫无意义的屠龙术,原有的高端血汗工厂要么倒闭,要么改行。
不仅如此,随着本国工业停滞不前,本国高端理工人才,也大量外流。中低端制造业,需要的是能让本国工人老老实实在血汗工厂贡献利润的监工,而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显然不需要这么多科技人才。
这些人才毕业后要么出国,去国外继续深造,要么改行,当教师、从政、搞金融。所以,许多东亚国家的名牌高校,成为发达国家的预科学校。
本国工业技术与本国理工类学科的水平成密切正相关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前者为后者提供资金、数据和实践机会,后者为前者提供技术反馈。一旦本国工业水平出现退化,本国理工类院校的水平,也会止步不前,最终被发达国家远远甩在后面。
解放前的旧中国是列强的经济殖民地,本国工业寥寥无几,所以,大批民国大师,都是文科大师。那样的时代,且不说中国无力培养理工科科学家,就是培养出来,也不得不或出国或改行或饿死。
失去用武之地的不仅仅是理工科研究人员,还有大量的资金。
由于本国的基础工业落后,科技水平无法突破发达国家设定的技术天花板,低端廉价制成品很快达到全球需求的上限,大量的资金失去投资方向,要么流向海外,被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利用,用来在全球范围进行金融扩张,要么用于投机生产生活必需品,比如土地。
随着对外经济交往的频繁,本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结合日益紧密,经济中心不断向沿海地区移动。内陆地区经济不断下滑,需要靠财政转移支付才能勉强维持。
内陆劳动力向沿海大城市的移动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土地价格的上涨提供了基础。于是,这些国家的土地租金和价格,尤其是江河出海口的沿海城市的地租和低价会迅速暴涨。如果此时这些国家由于种种原因,放松货币政策,那么暴涨的速度会更加迅速。
土地价格的暴涨,吸引更多利润投资土地,利润丰厚。
对后发国家的资本来说,一方面向上冲击发达国家的技术天花板得不偿失,一方面扩张产能没有对应的市场,一方面投机本国土地利润丰厚,何去何从,不言而喻。
由于劳动力等资源相对廉价,这些后发国家,可以大量出口廉价商品、矿产资源和农产品。比如,越南的服装鞋帽、南美的矿石和巴西的牛肉。
随着大规模廉价出口资源,单位劳动时间收入上升,进口相对廉价的高端工业品,汽车等高端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这些国家完全可能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沿海新兴城镇迅速扩张,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汽车成为代步工具,暴发户开始全球抢购。
此时,表面上看,后发国家正在迅速崛起,不日即可取代发达国家,实际上,后发国家黯淡的前途已经注定。
不仅如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动机地区的资本家和政治家,有更多的物质资源,自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自然拥有更多的制订本国政策的机会。他们制订的政策,必然有利于他们控制的物质资源,必然导致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变化。这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可以认为是经济基础自我加强。
不仅如此,随着本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结合日益紧密,境外资本不断进入本国,本国高层经济官僚之中也会出现大批与境外金融资本有千丝万缕联系,拥有境外资源、人脉,擅长牵线搭桥的联系人,比如当年操纵智利经济的著名的“芝加哥男孩”。某韩国电影中,与IMF合作的韩国经济高官,也是类似人物。即使没有刻意渗透,后发国家为了利用发达国家的低端市场、资金和其他资源,应对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也会主动大批提拔这些人。这些人被提拔重用,掌握制订宏观经济政策的权力后,必然会推动加强本国经济与境外经济融合的经济政策,必然导致境外资本长驱直入,本国资本进一步处于劣势之中。
这时,对后发国家来说,本国工业技术向上突破无望,由于地租迅速上涨,导致劳动力成本被动上涨,生产廉价低端产品的优势不断丧失。经济出现疲态,有退无进。不过,由于廉价资源暂未耗尽,仍然可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这种状态不会维持很久。
随着本国矿产、人力资源耗尽,这些后发国家无法再提供廉价的工业至成品、原料,其在全球经济金字塔中的地位必然跌落。
此时,这些国家的产业链已经支离破碎,高端制造业所剩无几,土地资源被少数人垄断,人力资源枯竭。管理层高度依附于发达国家,从发达国家获得资源维持统治,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
对这些国家来说,除非发生剧烈的社会革命,重新构建独立自主的经济基础,以及与之相应的上层建筑,否则,再无出头之日。
这种剧烈的社会革命的难度,不亚于当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在全球共产主义的低潮期,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自拔。
其实,中等收入陷阱符合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不过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规律在国家间的必然表现。劳动者和有产者的关系,不会因为劳动者的勤俭而改变,劳动者平时朝不保夕,一旦丧失劳动力就会陷入极端贫困,在国家也是如此。小资本投靠大资本,成为大资本的附庸,在国家间则表现为本国资本投靠境外资本,成为买办资本。
至此,我们很容易看出,央行的论文之中,关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的解释是胡说八道。至于央行的论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那就不是本文分析的范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