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萧 | 婚姻·生产·劳动:新中国妇女的生活图景
导 语
今天是七夕节,厚道的牛郎相中了愿意抛弃仙女身份为他操持家务的织女,慧眼识人的织女相中了质朴踏实、勤劳持家的牛郎。两人的爱情故事之所以被人们所传颂,是因为二人突破封建枷锁,追求自由恋爱。1949年新中国成立推翻了封建制度,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妇女的生活是如何呢?革命过程如何塑造妇女的日常生活,妇女的劳动又如何塑造革命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稳定家庭,国家在土地改革的背景下开展了《婚姻法》运动,在农村地区引入科学助产活动,解决了大量妇女和婴儿死于分娩这一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在城市对妓女进行了劳动改造。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城市和农村妇女被广泛动员起来从事社会主义生产,这其中,“大跃进”和“文革”作为这一时期两场标志性的运动,对城乡妇女群体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期推文主要关注了两方面话题,其一,在城乡差距下分析了城乡妇女的日常活动、以及她们对希望的感知等方面的差异;其二,讨论了国家对妇女潜力的承认有哪些方式,为何妇女的劳动方式未得到完全的承认。
本文由公众号“译窟”授权转载,转载时略有删减,感谢“译窟”和陈荣钢老师对食物天地人的支持!
作者 | 贺萧
译者 |陈荣钢
转载编辑 | 姜饼
后台编辑 | 侯米
贺萧(Gail B. Hershatter)
现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校区历史系教授。她长期从事文化史、劳工史、妇女史、性别史和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候,也带来了近三十年政治压迫和战争下的妇女动员经验。1949年后,妇女的劳动和象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愿景的核心。社会主义发展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和1978年经济改革开始。对这一时期的许多描述都集中在党内斗争、对知识分子的排挤和迫害、对阶级背景可疑的成年人的终生污名化、误导性的国家经济举措带来的可怕代价,以及重大政治运动中的动乱。
妇女是否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如果是,那是哪些妇女,在什么时候?革命过程如何塑造妇女的日常生活,妇女的劳动又如何塑造革命的过程?
尽管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指导着国家政策和国家机器,但它没有统一的社会主义理论可供借鉴,更没有一套已经适合中国特殊情况的理论。社会主义需要临时准备,部分基于苏联经验,但总是需要照顾到实地情况。
党内经常争论“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样子”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些争论大多不直接关乎妇女的劳动,因为大家都认为这理所应当。争论也不太关乎妇女的象征,因为大家很早就认为,妇女解放的根本条件已经通过官方承认女性拥有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而成功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