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鼓励农民买房,饮鸩止渴还是请君入瓮?
前不久,媒体刚刚报道“北京拟试点老年人贷款购房”的消息:
今天,又看到有媒体报道“多县鼓励农民进城买房”:
各地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楼市,可谓脑汁绞尽、花样百出。例如,武汉推出了“远郊区域15万补贴(五年内偿清)鼓励公务员买房”的措施,郑州等地“鼓励买房首付分期,房贷断供不进征信”,要知道,“首付分期”搁前几年可是违规行为。
十多年前,网络上就曾流传过“房地产绑架中国”的说法,可放眼全世界,目前资本涌流的国度不是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现象呢?只要按照这个路子走,这就会成为资本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同样地,泡沫的破灭也是一个客观规律;“房住不炒”不过是对客观规律的提前揭示,是为了保护资本体系特别是地产资本安全的风险预警。
房地产业究竟撬动了多大规模的GDP,这个众说不一。按增加值计算,房地产业的GDP占比不到7%;而按销售额计算,房地产业的GDP占比在大疫之前的2018年达到了14.6%,中国家庭财富的7成更是砸在了住房上。房地产本身的发展直接影响了钢筋、水泥、建材的销售,往产业上游又影响了电力、煤炭、石油化工等各种行业;房地产业本身又容纳了五六千万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以及依附于这个产业的规模庞大的销售、地产中介、金融服务业等从业人员;往下游则是给新房配套的家具、电器及装修行业;在城市急剧扩张的过程中,“睡城”成了普遍模式,由此房地产业又影响着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汽车产业……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房地产价格构成中的土地出让金以及房地产带动的上下游产业的利税,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在很多三四线城市甚至成了最重要支柱。
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必多说了,但是,这样的重要性本身就是一种病态的、畸形的“重要”。不过话说回来,难道还有不病态、不畸形的路子?如果有的话,马克思所揭示的“规律”早就被打破了,两三百年来反复上演的危机、战争也就不会出现了。
房地产业变得如此“重要”,恰恰是资本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资本人格化”的本性使然。相比其他的产业,预售制度建构了房地产业的高周转模式,使得地产资本可以在最短的周期里完成投资-增殖-再投资的过程,并不断扩大规模,垄断和占领市场,滚雪球式的急剧扩张;另一方面,以贷款买房为主要构成的预售模式,使得脱离实体生产的生息资本寻找到了一个庞大的寄生母体,也为剩余价值的转移提供了载体,这个过程中房地产业又具备了某种特殊的金融属性。
不过,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房价和杠杆率被同时无限推高。当房价大大超出所谓的“刚需群体”掏空六个钱包的购买力,房地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一面所要面对的生产过剩危机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当房价停止上涨或者开始下跌,原先的高周转、高杠杆模式就要被打破,不管是房企还是炒房人,当地产增殖低于杠杆利息,“爆雷”同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