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韬| 白、黑、灰:美国宣传战的三色板
在美国建立和维持全球霸权的过程中,宣传战发挥着巨大作用。冷战期间,美国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将对外宣传打造成与军事打击、政治渗透和经济操控并列的“第四种武器”,广泛用于反共产主义、颠覆别国政权等对外战略活动。美国的宣传战可概分为白色宣传、黑色宣传和灰色宣传三种方式。三者互相配合又各有侧重,是美国维持霸权的惯用伎俩。
白色宣传
所谓白色宣传,即美国政府通过官方渠道公开发布的信息,这些渠道包括美国国务院组织的记者招待会、“美国之音”(VOA)广播、美国驻外使领馆网站以及美国官方在国外组织的文化活动等。白色宣传以宣扬美国对外政策和传播美国价值观、生活方式为主。
冷战时期,美国的反共宣传政策经历了由“解放战略”到“和平演变”的转变,即从直接攻击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煽动内部反对势力颠覆社会主义政权为主,转变为在保留攻击性宣传的同时,更多地宣传美国价值观和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诱使苏东人民追随“美国道路”。除广播、报纸、演讲、记者招待会等传统宣传渠道之外,通过举办展览会等文化活动宣扬美国理念,是冷战时期美国白色宣传的一种特色手段。1959年,根据相关外交协议,美国在莫斯科举办了一场国家展览会,向苏联民众大肆兜售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美国生活方式,苏联民众接触到了百事可乐和美国“中产阶级郊区别墅生活”,而尼克松和赫鲁晓夫围绕谁能为民众提供更好消费品的“厨房辩论”,也引发极强的舆论效应。
然而,白色宣传是一种常规宣传战手段,几乎没有任何隐蔽性可言。尤其是在两大阵营紧张对立的冷战背景下,任何通过美国官方渠道公开发布的信息,都自带“反共宣传”或“政治图谋”标签,其宣传效果大打折扣。为此,美国打造出黑色宣传和灰色宣传两种更具隐蔽性、诱惑性的宣传战手段。
黑色宣传
所谓黑色宣传,即通过捏造和散布虚假信息打击对手,主要由美国情报机构——中央情报局(CIA)实施。冷战时期美国针对伊朗和危地马拉发动的宣传战颇具代表性。
1951年,伊朗民选领导人摩萨台(Mohammad Mosaddegh)开始实施的石油国有化政策,威胁到美国对战略资源的控制,招致美国敌视。美国政府动用各种手段打击摩萨台政权,先是捏造摩萨台与共产主义相关联的“证据”,再由中央情报局、美国新闻署(USIA)勾连对摩萨台政权不满的伊朗宗教团体,通过伊朗宗教人士、美国秘密资助的伊朗反政府报刊及其他“民间舆论”交叠发声,大肆宣扬这些所谓的“证据”,为实施政变制造舆论氛围。通过舆论操作,在打倒摩萨台政权的“汹汹民意”的“支持”下,中央情报局“顺势而为”,实施政变,于1953年颠覆了摩萨台政权。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戛然而止,石油开采权再度被美英石油垄断资本控制。
1952年,危地马拉民选左翼总统阿本斯( Jacobo Árbenzp)实施的国有化改革和土地改革,触动了美国垄断资本企业在该国的商业利益。美国政府和垄断资本家密切配合,对阿本斯政权展开黑色宣传战。先是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的“媒体公关”部门诬指阿本斯改革是受共产主义煽动,随后美国政府披挂上阵,中央情报局开始释放精心炮制的“非美国”、“非官方”消息,造谣阿本斯的相关活动来自苏联指使和授意。与此同时,危地马拉亲美和保守人士积极配合,传播对阿本斯不利的消息。美国新闻署则炮制批评阿本斯的文章,伪装成智利媒体对危地马拉局势的新闻报道,制造整个拉美世界反对阿本斯的舆论氛围。之后,中央情报局借阿本斯接受捷克斯洛伐克武器援助的“机会”,与美国新闻署合作宣传和渲染阿本斯政府是共产主义主导、破坏地区稳定的政权。通过联合行动和舆论造势,军队和人民对阿本斯的支持被削弱,危地马拉被拉美世界孤立。1954年,中情局颠覆了阿本斯政权,美国扶植的亲美独裁者阿马斯(Carlos Castillo Armas)上台,全面恢复了美国在危地马拉的利益。1957年,阿马斯遇刺身亡,美国新闻署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指责阿马斯的死亡是“共产主义的阴谋”所致。
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虽因内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失败,但影响深远,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1951年伊朗石油工人支持石油国有化的游行 吴雍/供图
无论是伊朗还是危地马拉的例子,都显示出黑色宣传的毒辣。中央情报局雇用或派遣从事黑色宣传的工作人员,通常看中其编造谎言、歪曲事实的能力。如美国曾向埃及派遣前纳粹宣传“专家”从事黑色宣传,其中就有臭名昭著的反犹宣传干将弗朗茨·宾施(Franz Bünsch)。
灰色宣传
与黑色宣传相比,灰色宣传有两个特点:一是发布和传播的信息并非完全捏造;二是通常不明火执仗地打“反共”牌,主要目的是在对象国制造亲美舆论,煽动亲美情绪。此外,与黑色宣传通常由情报部门负责相比,灰色宣传主要由美国新闻署等宣传部门实施。
冷战时期美国对外宣传战使用最多的就是灰色宣传手段。由于伪装了信息来源,同时内容上相对“温和”,所以灰色宣传貌似更加“客观”、“中立”,因而更具迷惑性。据美国学者考察,冷战时期,美国新闻署用各种文化和传媒手段渗透对象国,进行大量伪装成新闻、教育、娱乐的宣传战,操纵他国舆论以服务其政治目的。
20世纪50年代,冰岛爆发反对美国驻军的群众游行示威。美国运用灰色宣传手段,动员国内的冰岛裔美国人给冰岛亲戚写信,联络感情,并解释美国政府在冰岛驻军的动机。同时,美国秘密资助冰岛的公益基金会、冰岛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知识分子,从多种渠道发表有利于驻军的言论,营造美国驻军冰岛是为保护其安全的舆论环境。通过宣传,美国试图让冰岛民众相信,美军在冰岛及西欧的军事基地对欧洲安全防务至关重要。这类消息通过美国媒体、冰岛官媒和民间媒体、第三方媒体交叠发声,多路径、全方位传播美国理念,造势效果明显。
美国也用灰色宣传巩固美日同盟。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美国占领日本的六年(1945—1951)中,在日本进行了大规模亲西方的文化和教育活动。占领结束前后,美国政府高层旋即制订了继续保持对日文化和舆论影响力的宣传计划。由于占领时期紧锣密鼓的洗脑式宣传,日本民众十分反感这种“硬推销”,所以驻日美国新闻处采取多重手段进行隐蔽的灰色宣传。比如,秘密资助日本当地书籍和杂志刊载有利于美国观点的文章;暗中与派拉蒙、环球等影视公司合作,在影片中渗透反共和对美国有利的信息;资助日本当地电影公司拍摄、发行影片,在其中放置隐蔽的政治信息影响舆论,包括阻止日本与中国缓和、继续坚决反共的内容,这种合作不被外界知晓,日本民众以为观看的是本土公司制作的影片;渗透日本电台,制作“免费”的日语广播给各地播放,这些节目表面上以生活、娱乐等为主,却在其中搭配政治新闻和带有倾向性的评论,不知不觉中为听众“洗脑”,谁也不会注意到广播的来源是美国政府。隐蔽美国政府的信息来源,以“本土来源”作为掩护,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日本灰色宣传的惯常做法。
美国还利用灰色宣传大搞“文学冷战”,中央情报局和美国新闻署在欧洲和亚洲的“文化战场”秘密资助甚至直接组织创作“反共小说”,用极为隐蔽的文学手段诋毁社会主义阵营。如世界文学名著《日瓦戈医生》和《动物农场》,两部著作均具一定的“反苏”色彩,尽管都是独立创作,但是其在世界范围的传播离不开美国政府背后推动。其中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通过描写日瓦戈医生个人际遇,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俄国革命和战争中的残酷无情,在苏联被禁止出版。中央情报局认为这部小说颇具宣传价值,便与荷兰情报部门合作,隐去政治资助痕迹,于1958年在荷兰一家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俄文版。随后中央情报局将其送到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散发给苏联参观者。该书在苏联和全球迅速传播,同年作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给苏联造成了巨大负面舆论影响,中央情报局官员宣称“我们在铁幕上撕开了一个大洞”。文学及图书出版在美国的精心包装下,也成为了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武器。
冷战时期,美国惯用宣传战干涉他国内政。美国公开宣称没有建立帝国的意愿,甚至标榜其拥有反殖民斗争的历史传统。然而,自建国以后,美国的对外扩张和干涉从未停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冷战大幕的拉开和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勃兴,美国在动用军事、政治和经济大棒的同时,把舆论宣传打造成建立和维持全球霸权的武器,以白色宣传、黑色宣传和灰色宣传为其政治和军事行动煽风点火、推波助澜,处心积虑地维护其霸权地位。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