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田:与迎春老师的这些分歧,有必要探讨一下


  关于人们是否可以创造政治体系的问题:与迎春老师一起回顾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文/老田

  迎春老师对《私有制与公有制的界限到底在哪》一文,提出商榷,有个别是出于阅读方面的误解——原文“照说也算”是在反驳流行说法不靠谱,所以,这个方面双方观点完全一致,没有分歧。主要的观点分歧,集中于公有制社会的政治层面,迎春老师提出的不同看法,可以粗略概括为一个理论问题和一个实践问题,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体系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人们不可能‘创造’政治体系。历史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符合实际。”而与实践相关的问题则是,“新中国的公有制是带有私有制残余的公有制,与高级形态的公有制不同,因此,不能一般地探讨‘公有制的界限’”。(迎春《和老田商榷两个理论问题》)

  应该说,在唯生产力论和经济决定论大行其道的今天,要重新理解和想象列宁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以及毛教员革命时代发现的“劳动群众政治领导权”(老田把这个视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入门级实践形态)思想,是更加困难了,出现了这样的分歧不算奇怪。

  应该说,对于劳动阶级的解放政治如何实现,除了实践深度不够和理论化程度较低的原因之外,就学术论文写作的标准而言,人们都偏爱确凿无疑的证据与可见性较高的材料,这样一来,毛教员曾经列举过的“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就不如“少数政治家的政治”可见度高,后者实际上是行政权起作用的载体。所以,讨论政治的困难很多,在一些人自以为讨论政治的时候,实际上也不过是在说行政权如何如何。

  在二十世纪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中间,与无产阶级专政相关的历史经验与演化过程,还缺乏相应的理论观察和总结。大体而言,列宁和毛教员,更强调劳动群众的政治主体性建设方面,视之为真共的主营业务范围和唯一的服务面向。

  有一种胶柱鼓瑟的理解方式,是把无产阶级专政视为革命胜利之后由新的国家机器承担的一种功能(原样引用《哥达纲领批判》),但是,事情的存在比这一具体理解要更为普遍,列宁提出在革命前的群众动员阶段,就需要以“输灌论”和“先锋队”去经营和提升内在于群众觉悟过程与组织能力的经营方法,这个应该同样视为无专起作用的方式。或者按照毛教员在革命年代的经验发现,命名为“劳动群众的政治领导权”——这是如何化消极被动的群众为有觉悟的积极行动主体的不二路径,当然,这也需要经过革命政党的切实“经营”过程,才能够化势能为动能。

查看余下9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