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之:跨越了的样板戏经典艺术
昨晚在腾讯视频上看完了台湾国立台南艺术大学的一场样板戏音乐演奏会,我深深让台湾的艺术家和学生们的演出感动了。提及样板戏,是一定会被跟文革贴在一起的,成了文革的又一代名词。我这个年龄的人,对样板戏并不熟悉,所知道的也仅限于几个戏的名称,所称的八个戏,至今我还不能一一说全,但《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沙家浜》是知道的,这几个的整部戏是在几年前从网络上看的,也仅此一遍,很多情节早已忘却,所记得的,是些众人熟悉的那几小段,比如《白毛女》的《北风吹》,《沙家浜》的《智斗》,《红色娘子军》的《连歌》,总之算不得对样板戏有过深的感情,还够不到“文革余孽”的级别。
这场演出,前半场因为对所演奏的《杜鹃山》等样板戏里的音乐所知甚少,听得平平,而下半场从《红色娘子军连歌》开始,我一下子就被熟悉的音乐感染,情感被调动出来。激发的这种情感很特别,因为这场演出是在曾经与红色中国敌对的台湾,音乐内容是红色中国的经典故事,故事讲述的是推翻中华民国的“共匪”们。再转而“北风那个吹”的音乐响起,被调动的情感突然跃升到了高潮,在高潮的幽荡飘忽中,《白毛女》的音乐奏响了二十多分钟,直到全场结束。看来,这部最经典的《白毛女》《叙事曲》才是这场音乐的压轴曲。整场演出出奇得精彩,台湾观众送出的掌声长久不衰,直到指挥重新站台加演方息。
几十年后再来看样板戏,单从艺术上讲,八个样板戏完全算得上经典。其经典之处,一内容是革命故事,讲述了革命的正义性,弘扬了底层群众觉悟后敢于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无畏的斗争精神,赞美了高尚的爱国主义,将群众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送上了国家舞台。回顾历史,中国戏曲舞台上从来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人民群众敢于斗争的故事从来都只能在下里巴人之间流传,上不得台面,即使非有这样的角色不可,也必要以“寇”和“贼”的形象出现。
二形式上的继承和创新。八个样板戏,有京剧,有舞剧。《红灯记》《沙家浜》等京剧,在继承传统京剧的基础上,乐器上加进了西洋乐器,使声乐更优美好听,音色更丰富饱满;在唱腔上有创新,感觉上唱的节奏不再拖泥带水,声调高亢,吐字标准易懂。在使用京剧和芭蕾舞剧的形式里,样板戏的表演动作,与改进后的京剧唱腔相配合,将革命故事演绎得更加干净利落,表现出了革命的豪爽、气势的高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点缀了一些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西方芭蕾舞形式的《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将西方芭蕾舞在服装和道具上完全中国化和革命化,芭蕾舞完全耳目一新了。2015年7月11日《红色娘子军》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演出震撼了美国观众。
三实现了旧形式与新内容的完美结合,形式是艺术的道具,内容是艺术的灵魂。样板戏的成功就在于拿来旧形式装进了革命的新内容,这种突破和创新,如果没有大胆的革命创新精神是很难做到的,更是做不好的。每个样板戏还都是这两者结合后的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的艺术精品。在断了京剧创新的今天京剧界,不仅唱腔和吐字又回到了传统上,“白”非要唱成“薄”才算正宗,必须模仿哪一派才算是入流,而且在故事上翻来覆去的又是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了,满堂的长衣水袖和长须脸谱,京剧成了古董的展示会了。即使偶尔有新编现代故事,但因为故事的浅和薄,没有生命力,几场之后销声匿迹了。现在的芭蕾和歌剧等西洋剧,有无我们自己的东西,好像不值得一提了。
样板戏是时代的产物。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段时期之后,硬件上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建设了一批物质经济,但人们头脑里的社会主义文化还非常少,人民群众必然要有新文化生活的需求。新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于了旧社会,一切都变了过来,翻身的工农大众需要自己的舞台文化,而旧的歌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小资情调的,是完全脱离人民群众现实的文化生活形态。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从政治上讲,必须从上层建筑领域摒除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文化相对抗,且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以往私有制所产生出来的一系列文化。如果建设公有制社会主义,而在文化上却大力倡导和推行历史沿袭下来的私有文化,那么公有制社会主义必然会受到破坏性的冲击,无法建成。以例子说明,一面讲反对压迫剥削,一面讲要逆来顺受;一面讲爱护集体,关心他人,一面却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非要乱套不可。因此,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后,需要从无到有地创新和发展一批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并以新文化教育和引导人们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如此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长久。然而,从少到多是增进发展,从无到有却是开天辟地,所以完全创新新文化在起步阶段是异常艰难的,而继承和借鉴已有的且已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旧形式,是一个便捷的办法,其内容需要填充进去符合新社会要求的新内容,样板戏就是这样产生的集体艺术杰作。
从某个角度上讲,今天中国已经不需要样板戏了,因为已经没有了样板戏内容所传扬的社会环境。但样板戏所创新的艺术形式,即使在不和谐现象很多的今天,是可以脱离开其内容而单独以艺术的形式继续存在下去,这就是经典艺术的永恒魅力。台湾的这场音乐会只以音乐的形式便征服了台湾观众,该是最有力的证明。
至于有些人,尤其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深受旧文化所教育出来的那个年代的部分知识分子,他们十分留恋旧文化,怀念旧时光,反感厌恶或者强烈抵制新事物和新文化,因此他们就本能地厌恶样板戏,说一听到样板戏就浑身起鸡皮疙瘩。直到今天,还会有人将喜欢样板戏的人随口给戴上“文革余孽”的吓人大帽子,不过这次,“文革余孽”早已经跨越到台湾国立台南艺术大学里去了。
也正如样板戏所曾代表的社会主义文化,在仍热爱社会主义的群众中,也已成了所怀念的旧日时光。人类社会必将走向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在这条曲折中前进的道路上,时间已经证明而且还将证明,经典的样板戏还必将是经典。这种经典,已经跨越了中国和美国,跨越了大陆和台湾。我想,这也许是当初样板戏集体创作者们所没能想到的艺术奇迹吧。
2016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