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检验真理,五点必须注意

2021-03-18 1469 4
作者: 朱江 来源: 红歌会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鲜有人质疑。

  事实上,不仅是高层次的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各类思路、策略、方法等等,是否正确、是否可行、是否高明,也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但是,作为检验的标准,实践具有丰厚的内涵,需要以立体视线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不可简单地一言以蔽之。

  请看一个例证。

  话说1937年7月17日,面对日军大张旗鼓的全面侵华行动,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最后关头”演说,号召军民“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大家公认,这是反抗日本侵略的战略决策性宣言。

  但是,很快就出问题了。

  淞沪会战,庐山宣言后的第一场大战役,亦是中日之间抗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战役,1937年8月13日爆发,持续了三个月后告终,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被日军占领。

  随后,日军1937年12月1日开始进攻民国首都南京,抵抗不足两星期,不仅首都南京沦陷、战场上伤亡数以万计,更有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被日军杀害的平民及战俘超过30万。

  随即,“失败论”弥漫华夏大地。很多人说,抗日没有胜算,抗战的思想错了,该向日本求和。

  当然,历史已经证明,抗战是正确的决策。但在当时,否定和攻击抗战决策的舆论确实振振有词,且很有市场。因为他们的依据是实践的效应,即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结论。

  可见,以实践的效应为依据来评价对错、优劣、高低,结论未必正确,不能简单地以此为标准。因为,实践与检验对象之间不是简单的关联,它们的关系很复杂。

  上面这个误判的原因,也是实践检验真理的常见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以实效评判道义。

  维护国家独立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是民族道义层面的真理。而“投降派”则以战绩成败来评估,就此否定抗战思想。这是三观层面的错。

  其次,以战役成败评判战略决策。

  抗战是全国性的战略决策,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再重要也只是局部战场,属于战役层面,这里的成败原因主要是战术问题和执行问题。就此得出错误的结论,错在思维的格局上,缺乏立体思维。

  还有,以一时之现象评判长期的后果。

  抗战是持久战,具体原因与过程,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有详细的论述,并被实践所证明。但在,当时那些人以眼前的两场失败为依据否定抗战决策,错在思维的格局上,缺乏系统思维和长远目光。

  其实,这类错误不是个案。要将实践这个检验标准用好,就需要摆脱简单笼统造成的迷茫,弄清楚实践检验真理,应该怎样才会减少误判。

查看余下6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