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是“主旋律”吗?

2021-07-20
作者: 谭吉坷德 来源: 红歌会网

  吐槽电视剧《大决战》正在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热点。

  尽管还有十几集没有播出,但是网络交流平台上扒出的“糟点大全”已经足够为其作出最后的宣判。舆论直指此剧搞历史虚无,有人甚至呼吁停播。

  商业爽片还是主旋律,这是舆论的根本焦点。这样的东西配不配作为100周年庆生的祭品,这是所有吐槽后面的追问。

  影视是生产价值观的行业,这部电视剧正在检验人们的历史认知,同时映射着不同的价值观。

  不想罗列已经被喷得千疮百孔的那些“糟点”。播出的效果和它的初心目的背道而驰,不但没有精神震撼和信仰升华,反而被喷得他妈都不认识。根本原因不是艺术问题,也不是历史理解能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屁股问题。屁股歪了,一切都会被扭曲。

  主旋律是党和国家精神高地的守望者。判断真的还是假的主旋律,关键看它如何描述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是否贴近历史的本质,是否具有红色意识。

  在电视剧《大决战》中,这场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新文明同旧文明终极对决的历史被编导操控成了国共演义,成了集办公室政治、人命互怼、宫斗权谋、谍战爱情于一身的历史杂碎,成了红烧肉同牛油沙拉混杂在一起的怪味大餐。

  这是“主旋律”还是最令人无法容忍的历史虚无主义。

  在令人失望方面他们从来就没有让人们失望,在这里你看不到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浴血光荣的激情回忆,连作为那个时代特征的革命、剥削、阶级、阶级斗争这样的词汇在剧中都集体失去了踪影。

  尽管没有出现解放军战士和国军女特务谈恋爱,没有裸体出镜,没有裤裆藏雷,没有直播带货;但是,错乱的逻辑,无语的剧情,混乱的时间线,典型好莱坞的煽情,关系氛围的严重失真,让历史进入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奇怪状态。这是谁家的“主旋律”也就成了一个云山雾罩的问题。

  最不能容忍的是编导人员对历史的“自以为是”。他们力图用自己制造的历史来置换历史的真实,用他们编造的旋律稀释共和国血脉中的红色记忆。

  在电视剧中,我党的五大书记变身成了五大评论员,成了捧哏的配角;鼓动美国人用原子弹屠杀中国人民的宋美龄成了坚定的反战人士,力劝不要发动内战;蒋介石视察延安时坦然接受一个老农当面骂他们是反动派;国共军队相同的都是冰冷的死亡;迄今为止看不到军队政治工作者和共产党员的真正亮点……

  真实是主旋律的生命。在《大决战》的“艺术”渲染下,历史成了迷途羔羊。

  电视剧中体验不到大决战的惊心动魄。看到的是果党国军除了蒋介石之外,所有的人都是垂头丧气坐等失败,似乎李自成再现都会取得胜利。这种毫无质量、历史动因苍白的“躺着都会赢”还叫大决战吗。“主旋律”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发明历史吗,这到底是要抹黑谁?

  辽沈战役关键时刻林彪提出放弃攻打锦州,最后由于对战场态势的判断,罗刘二人的劝谏以及义县攻坚战胜利的鼓舞,下决心坚定执行军委的战略部署。在电视剧《大决战》中,这一历史完全不见了踪影,变成了是炮纵司令员朱瑞的牺牲触动林彪下决心攻打锦州。

  置军委部署于不顾,罗荣桓、刘亚楼如何苦劝都不起作用的林彪听到了朱瑞牺牲的消息,将手中的豆子向天上一扬,百万大军统帅瞬间化身为江湖豪客。接下来的画面就是毛周朱收到了林彪攻打锦州决心不变的电报。大家哈哈一笑,漫天乌云就此散去。

  70年前的历史居然能够捣成这样的浆糊,它的危害远远超过抗日神剧。因为就在今天,还有很多人把这当成了真实的历史。

  如果任由伪历史穿着真相的外衣四处招摇,今天这部剧中被祸祸成重度神经质的林彪,明天他们就能把他弄成精神病。为了收视率和票房,他们甚至敢把他安排成国民党的卧底。

  有一个大家熟知的词汇叫做解构。没错,这就是解构。历史在编导那里随时可以拆解成他们需要的样子。

  在这种解构下,共产党和国民党,人民军队和反动武装的鲜明边际逐渐暗淡。暗淡到刘亚楼劝林彪,“你真的想把弟兄们都打光吗?”;暗淡到蒋经国竟然称中共的地盘为解放区;暗淡到伪装成蒋军的解放军战士在蒋军的营地中大声呼喊卫生员,尼玛的那边叫做医官好不好。

  不同称谓的背后是不同的文明体系。在编导眼中要么是看不到这两种文明的区别,要么是有意混淆不同军队的本质。

  电视剧《大决战》自称是以充分的史实资料为依托,在剧本创作阶段便引入多位党史军史专家。我有一个不敢说出口的疑问,这些专家真的不是对岸派来的。

  这部电视剧的深层逻辑仍然是用好莱坞娱乐化叙事方式解构和颠覆严肃的历史,就是解放战争版的抗日神剧。用这样的东西来为100周年庆生,既是对先烈的不敬,也是对人民共和国的羞辱。

  红色主旋律的一个突出特征是集体主义,而好莱坞叙事方式的基础是个人主义。用后者演奏主旋律,结果一定是非驴非马,一定会把历史导入歧途。

  无论是好莱坞的人性“微操”,还是殖民地色彩的华谊味道,惯用手段就是以挖掘“复杂的人性”来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这一表现手法在电视剧《大决战》中毫不意外地大行其道,生拉硬扯的情节,自相矛盾的细部、双面人味道的人物,将气吞山河的人民英雄形象化解于无形。

  在大决战这场宏大史诗中,无数“解放战士”转变成为人民英雄,靠的是诉苦、三查三整、耕者有其田。“解放战士”把个人的生命融入到推翻三座大山的事业之中,从而焕发出压倒一切敌人的无穷力量。而在《大决战》中靠的却不是这些,靠的是副排长武雄关拄着红旗,用一条腿走向敌人的阵地,任由子弹把自己打得粉碎。而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解放战士”打个样,让他们看看“什么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武雄关用旗杆代替一条腿走向敌人阵地同电影《金刚川》中半拉身子的张飞用一根棍子支撑走向另一个炮位简直不能太相像,就差把好莱坞几个字打在屏幕上了。

  电视剧《大决战》倾力打造的原创人物不但没有引起人们的敬仰和共鸣,反而成为最让人讨厌,被吐糟最多的对象。是我们没有英雄原型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是编导不喜欢这样的原型,因为不符合他们的价值要求。在对这些哗众取宠“小人物”近乎幼稚、违背常理的行为描写中,暴露了他们对人民和人民子弟兵的态度。

  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意识形态朦胧必定带来历史朦胧。

  影视在任何国家都是具有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工具。意识形态上的割裂,必然导致文化上的冲突。主旋律不解决阶级属性问题,煽情的绝招越多,破绽就越大,在歧途上走得就越远。

  市场化商业影视和建制派文艺合流的现状揭示了一个问题。我们不但在经济领域要同资本合作,容忍996的横行;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必须依托资本平台、资本明星来打造自己的主旋律。

  很多年前一个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很适合我们反躬自问,那就是“你的阵地呢,你的部队呢?”

  一边是党史教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一边是“戏说版主旋律”。我们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种多姿多彩、“多元共存”的现实。

  让资本去赞美人民解放战争,去歌唱人民共和国的叙事史诗,这是我们正在面临的意识形态悖论。和资本谈社会责任,侮辱性太强,因为他们骨子里就没有这个东西,伟大精神只会把他们映衬得更加渺小卑微。

  让那些一听到人民、革命、阶级、反动派就心惊肉跳的人来当解放战争的“讲经人”,是典型的拎着猪头走错了庙门。你不让这些文化买办夹带私货,比让狼吃草的可能性还小。

  曾经有人说过,“感谢那些抗日神剧的导演还没盯上抗美援朝”。现在他们不但盯上了抗美援朝,盯上了解放战争,而且不断地创造“红皮白心”的主旋律,让人们乐乐呵呵地消费弥足珍贵的历史,乐乐呵呵地破坏自己的文化。

  这不是我们的主旋律。因为它歪曲了历史,背离了那段历史中诞生的价值观,更亵渎了那段历史中由人民创造的骄傲与光荣。

  这不是一部电视剧的问题,如果你看到庐山美庐、南京美龄宫已经成为一种美好的象征,正在接受人们的朝拜;如果你看到安徽博物馆坐在C位上,被称为“改革开放先导”的李鸿章;如果你看到福建南安气势恢宏,高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洪承畴纪念园;如果你看到黑龙江方正县政府立碑祭奠侵略者,相信你会看到历史虚无来自哪里,我们迫切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历史虚无主义问题。

  《大决战》唯一的正面意义就是提醒我们只有统一的价值观,才有统一的主旋律;提醒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一定要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提醒我们此刻正在面临着一场文化上的生死大决战。

  令人欣喜的是社会在进步,人民在觉醒。作为献礼片的《金刚川》和电视剧《大决战》先后翻车正式宣告那种试图改造中国人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努力已经接近终点。事实证明,只有中国人民自己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有一个电视剧叫《觉醒年代》,中国也正处在一个新的觉醒年代。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